我們都知道冬季天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並且空氣乾燥。
然後你就會發現冬季不管是面部還是手部、腿部都會出現瘙癢,隨手用手一抓就有細小的皮屑掉落,有時還會感到一陣刺痛。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該如何護理呢?
乾燥脫皮
身體內部缺少水分
正常情況下,臉上脫皮並不是一件性質多麼嚴重的事情,甚至連病都談不上,它主要是由於身體內部缺少水分而引起,當皮膚失去水分,會出現以下現象:表皮細胞像乾燥過度的紙一樣,邊緣都捲起來,愛脫皮,所以要多補水。
氣候和環境
乾燥寒冷的氣候使得環境中溼度較低,如秋冬季,這是皮膚乾燥脫皮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雙手長時間使用洗衣粉、肥皂、洗潔精等洗滌劑及酒精等有機溶劑,使得人的皮膚遭受化學因素的侵害;
長時間的空調環境也是的皮膚自身溼度下降,變得乾燥。
紫外線
雖然現在是冬天,太陽不是很大,但還是有紫外線還是會傷害我們的皮膚,尤其是上午十點—下午2點,紫外線最強烈的時候,所以外出要注意防曬。
膚質
乾性肌膚或者敏感肌膚,遇到乾燥的冬季,本來就乾的肌膚變得更加乾燥,導致脫皮。
如果是由於過敏,病變(某些皮膚病如銀屑病、魚鱗病等)或者接觸了什麼物質引起此類症狀的話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的天然保溼因子流失,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抵抗力變弱,因此會出現脫皮的現象。
騷
癢
皮膚乾燥脫皮引起角質層受損,使皮內神經末梢容易受刺激而產生瘙癢。
另外維生素A缺乏,甲狀腺機能不足,衣著太多,對於羊毛敏感,堿性太強肥皂的刺激,洗浴太勤,水溫太熱或不常洗澡等,都會造成皮膚瘙癢。
最常見瘙癢位置
皮脂腺是皮膚附屬器的一種,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與角質細胞的脂質、汗液灰塵等形成薄薄的皮脂膜,具有保護、滋潤皮膚效果。
皮脂腺的分佈密度在各部位是不同的,以頭皮、面部而最多,而身體軀幹部中央部位及腋窩也較多,所以臉上、身體在特別容易出油長痘。
四肢特別是小腿外側皮脂腺分佈最少,所以洗澡後往往小腿外側因乾燥瘙癢起白屑。
因此秋冬季不適合使用夏季沐浴露,洗澡、洗手、洗臉溫度不宜太高、太久,洗完後要及時擦上護手霜或身體乳。
當然想要一次向解決所有問題,首先要給身體、皮膚補充充足的水分。
皮膚補水
減少過度清潔
起泡類清潔用品或多或少都會在去除汙垢的同時帶走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因此最好使用無泡沫的溫和潔面乳,此外應當儘量慎用去角質的磨砂膏等日用品,避免角質層的損壞。
溫水清潔
過熱的水雖然能夠暫時抑制瘙癢的感覺,但另一方面會加速皮膚表面的脂質流失(想想洗碗時是不是熱水更容易去除油汙),還會刺激皮膚釋放炎性物質,導致瘙癢加重。
此外,長時間浸泡皮膚(如泡腳、泡澡和長時間游泳)也會使皮脂流失、角質層過度吸水膨脹,通透性增加,導致皮膚屏障損傷,因此儘量用溫水清洗。
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溼劑
皮膚表面脂質與細胞間脂質的來源和成分都有所不同,皮膚表面脂質(皮脂)的成分中以角鯊烯為標誌,而細胞間脂質的特徵性成分為神經醯胺。
因此,保溼類護膚品因其主要成分不同,側重的屏障保護和修復效果也略有不同。正常皮膚選用含脂肪酸、蠟脂、角鯊烯等皮膚表面脂質或其近似成分的護膚品即可。
而對於一些乾燥性、瘙癢性、敏感性、炎性皮膚病等合併皮膚屏障損傷的患者,應選用額外新增神經醯胺的護膚品,幫助角質層的修復。
最好選擇沒有味道的、高機能化妝水(即含有一定營養成分的質地黏稠的化妝水),用輕拍的手法,要給皮膚一定的壓力來促進吸收。
由於脫皮的皮膚更敏感,選擇含有鎮靜舒緩成分的化妝水最好,比如洋甘菊、蘆薈、燕麥。
避免搔抓刺激皮膚
要打斷“癢—抓—癢”的惡性迴圈,管住自己的手是十分重要的。皮膚出現瘙癢時應當儘量避免搔抓。
皮膚瘙癢,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皮膚病外,還可透過使用幫助皮膚屏障修復的修復乳以及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胺藥物來從源頭上控制瘙癢。
補水面膜
用溫和無刺激的潔面產品對面部進行潔面,皮膚擦乾後,敷一張補水面膜,敷的時候用手輕拍按壓面膜,給臉部適當的刺激,促進面膜的吸收,敷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
拿下面膜後用指腹輕輕按摩讓肌膚吸收剩餘精華,等兩分鐘,肌膚吸收不了,再次用溫水清潔一下面部,然後塗抹一些保溼產品。
保溼噴霧
養成隨身攜帶一瓶保溼噴霧,隨時隨地為皮膚補水。
活泉水噴霧有很好的舒敏、鎮定作用,而且補水保溼。
相對來說,添加了透明質酸、蘆薈精華、神經醯胺等成分的保溼噴霧會保溼性更強一些。
身體補水
乾燥條件下,喝水也是有講究的。
補水的最佳時間並不是要等到渴了再喝,一次喝很多,純水的補水效果往往不是最好的,因為它會很快透過消化道進入血液中,然後從腎臟排出去,滋潤咽喉和消化道黏膜的時間很短。
相比而言,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比如糖、澱粉、各種植物膠質)的水就要好得多。如果它們具有低於血液的滲透壓,就能起到補充水分的作用。
蜂蜜水
在不容易結晶的天然蜂蜜中,比如荊條蜜、槐花蜜等,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能吸附周圍很多水分子,延緩水分的吸收速度,阻止它們很快地被排洩掉。
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使消化道黏膜感覺滋潤,也有更多的時間讓水分留在身體當中。
蜂蜜加溫水,調到淡淡的一點甜味,將它的滲透壓調得比較低,是很好的補水飲料。
銀耳羹
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銀耳羹,其中含有銀耳多糖;燕麥中含有β葡聚糖;雲南有一種豆膠,煮出來都特別黏,就是這樣的原理。
這些黏糊糊的湯羹讓水分長時間貼在黏膜上,嗓子和消化道都感覺很滋潤。
同時,因為它們不能被人體消化,可以把水分一直帶入大腸,使大便也得以增加水分,更為柔軟,避免乾燥。
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有利於減少皮膚的乾燥感,促進與膠原蛋白合成有關。
加溼器
冬季空氣中水分很少,所以異常乾燥,但人體還在不斷輸出水分,所以要學會給所處環境增加水分含量,加溼器就是很好的選擇。
尤其是開空調、暖氣的室內,沒有加溼器,就算塗抹了身體乳,給皮膚補再多水,也會很快被蒸發,反而更容易乾燥起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