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傷很難痊癒,腳背什麼也沒有卻很痛…… HB提醒大家,這類症狀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訊號。
拇趾根部紅腫的“痛風”,沒有注意任其發展,腳部出現壞疽等的“糖尿病”,腳部出現疼痛的“風溼性關節炎”…… 腳部是全身疾病發展的線索,也是重要的部位。此次,針對這些“引起腳部症狀的疾病”,我們來了解下注意事項吧。
首先, “風一吹就痛” 俗稱痛風。拇趾根部突然出現紅腫,產生劇痛。實際上,風不吹也痛。“痛風的疼痛,很強烈,即使是成年人也無法走路。” 專門治療腳部的綜合醫院,日本下北澤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富田益臣先生說道。
“高尿酸血癥”是指血液中尿酸沉積,尿酸值超過7.0mg/dL的狀態。“痛風發作”是尿酸結晶後的尿酸鹽在關節沉積,進而脫落,引起炎症併產生強烈疼痛。
痛風的原因是尿酸。“血液中的尿酸達到7.0mg/dL 以上,就會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癥。其典型併發症是痛風發作。”(富田先生)尿酸結晶後,在關節沉積,脫落時會產生疼痛,產生疼痛的位置, 常見於腳趾根部的第一蹠趾關節。
但是,即使尿酸值高也並非每個人都會痛風。
痛風的誘因是:過食,飲酒過度,溫度下降,激烈運動,精神壓力等。“從發作到結束大概持續幾天到一週左右,但是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持續高尿酸值的狀態,就會反覆發炎,還有可能出現侵蝕腳趾骨等的關節破壞。”(富田先生)
不僅是腳部問題。尿酸結晶形成瘤子一樣的“痛風石”,可能出現在腳趾、手指、耳垂或內臟器官。在腎臟沉積會導致腎功能下降,在尿管或膀胱沉積會形成尿路結石。
尿酸結晶形成的“痛風石”容易產生在耳朵等遠離心臟、血液流動較差的位置。除腳部關節以外,尿中的尿酸沉積就會形成“尿路結石”,在腎臟沉積會導致腎功能下降。
高尿酸血癥 常見於具有過食或過度飲酒習慣的30〜50歲男性。女性得益於女性荷爾蒙作用,能夠控制尿酸值,但是,閉經後尿酸難以被排出體外,痛風風險增加,因此需要注意。此外,高尿酸血癥會增加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如果發現尿酸值異常,請接受治療。
“如果已經確立藥物療法來控制,以防尿酸值上升。就要 減少內臟、鱈魚籽等富含嘌呤堿基的食物,減少酒精攝入的飲食療法也很重要。”(富田先生)
糖尿病是與血液中的尿酸長期升高的高尿酸血癥相同的生活習慣病,其“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長期升高”。這不會引起腳部疼痛,不過, 沒有感覺反而是個問題。
糖尿病是由於抑制血糖值上升的胰島素激素缺乏或作用低下,持續高血糖值的狀態。“糖尿病的可怕,在於不知不覺中全身的併發症都在發展。”(富田先生)
血液中葡萄糖溢位會損傷血管。長年累月,微血管(細血管)和大血管(粗血管)受到損傷,從而引起的併發症。
血糖值無法降低,血液中糖分過多,血液中的蛋白質和糖結合就會發生“糖化”。糖化產生的“ ACG (糖基化終產物)會使血管壁變硬變脆,或者引發炎症。其結果會導致無法發揮正常的血管功能,引發各處內臟器官的併發症。”(富田先生)粗血管或細血管發生障礙,大腦或心臟,眼睛或腎臟等全身會出現併發症。
平時可參考體檢等顯示的數值,即空腹血糖值在126mg/dL以上,HbA1c6.5%以上。“如果超過這個標準值,現在就算沒什麼,但必須意識到20年或30年後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很高。”(富田先生)
越惡化的人越不想讓醫生檢查腳部
糖尿病併發症在腳部發生的是“糖尿病足病”。此時,神經和血管作用也會出現問題。神經障礙,腳部的知覺就會變得遲鈍,即使受傷或燙傷也完全感覺不到。血液迴圈障礙導致修復傷口的免疫功能無法正常工作,從而更易引起細菌感染。
因此,小傷口會發展成潰瘍(波及皮膚深層組織的缺損)和壞疽(皮膚或肌肉等組織壞死,變黑或變黃),有時必須將腳部切除。“糖尿病足病的下肢截肢率很高,複發率也很高,因此,以防發展成這種程度,控制血糖很重要。”
持續高血糖值狀態,無症狀時併發症就在發展。腳部發生的併發症是“糖尿病足病”。由於感覺不到疼痛,傷口無法治癒,就會發展為潰瘍或壞疽,甚至存在下肢切除的風險。
除了控制血糖,還要觀察腳部
為什麼不是手部而是腳部出現症狀呢?“因為腳趾離頭部和心臟最遠,血管或神經容易受到損傷,容易受到糖的影響。”(富田先生)糖尿病足病住院的患者中個子高、腿長的男性居多。
如果被告知患有高血糖,改善飲食,不過分偏食糖分和卡路里非常重要。其中有一個裝置有助於測量血糖,可以測量24小時,兩週的血糖(下圖)。
“ Freestyle Libre ”可以自己測量血糖值。在上臂安裝1元硬幣大小的感測器, 24 小時都可以隨時測量血糖值。從衣服外刷一下本體( Reader )就會顯示數值。健康的人,餐後血糖值會上升,但會恢復到正常值,並保持穩定。糖尿病患者,長期保持高血糖狀態,而且血糖值很難下降。
“優點是飲食和血糖值的關係一目瞭然,例如,如果不吃早餐,午餐後血糖值容易升高。”
自己自不必說,如果父母或伴侶被告知“要注意血糖值”,請仔細檢查腳部。即使腳部病變正在發展,但是由於知覺變得遲鈍,本人就很難發現。
如果肥胖,為減輕體重,步行很重要,“腳部的知覺遲鈍,步行反而可能引起腳部壞疽的風險。”(富田先生)通常,如果存在傷口、嵌甲或拇外翻等,疼痛會導致無法步行。但是如果患有神經障礙卻繼續行走,腳部病變就會不斷惡化。
許多患者存在視網膜症併發症,導致視力下降,懶得修剪趾甲,或者由於肥胖或身體僵硬,從而減少觀察腳部機會。“腳部症狀越惡化,就會越尷尬。診療時更不願意讓醫生檢查腳部。正因為本人很難察覺,所以如果父母或伴侶患有糖尿病,平時請觀察他們的腳部。”
患有糖尿病時,肌肉和跟腱也更易變得僵硬。結果導致腳趾容易僵硬捲曲。因此,福田先生推薦伸展腳背的按摩。平時觀察腳部,如果有在意的症狀,請向醫生諮詢。
使用雙手拉伸腳背,並按摩至趾尖。訣竅是慢慢地仔細放鬆。
高尿酸血癥和糖尿病是男性常見疾病,相反, 風溼性關節炎在女性中很常見,風溼性關節 炎是免疫功能異常,關節腫大,並伴有疼痛的疾病。
“眾所周知,最早期出現的症狀,是早晨手部僵硬,但是腳部出現疼痛的情況也很常見。”日本下北澤醫院糖尿病中心田邊谷徹也先生說道。
腳部疼痛如果是由拇外翻或足底筋膜炎等原因引起,站立或步行時通常伴有疼痛。“如果腳部出現風溼性關節炎症狀,睡覺也會伴有疼痛。腳踝、腳背、腳趾等持續疼痛1~2周的情況下,必須要注意。”(田邊谷先生)除此之外,他還表示手腳兩側相同部位,同時出現疼痛也是其特徵。
風溼性關節炎的病理如下。關節被稱為滑膜的薄膜包裹著,其中充滿了滑液的高粘度液體。滑膜引發炎症並增殖,滑液增加,是其早期症狀(下圖)。結果,關節腫脹併產生疼痛或僵硬等症狀。如果病情惡化,會影響骨骼、軟骨、肌腱,導致關節變形,或活動不便。
初期引起炎症的滑膜開始增殖,導致關節腫大,產生疼痛。滑膜的炎症從初期開始就對骨骼、軟骨、肌腱造成損傷,嚴重時還會導致變形。這樣一來,關節逐漸變得難以活動。
不過“治療藥物有了飛躍性的進步,如果及早發現,就能夠及時遏制骨骼破壞(糜爛)和關節變形。此外,之前普遍認為它發展緩慢,但現在發現,特別是在發病初期病情會快速惡化,儘早發現並儘早治療非常重要。”田邊谷先生說道。100個人中就有一名患者,雖然不是常見病,但是如果具有可疑症狀,請儘早去就診。此外還發現,吸菸習慣和牙周病也是其風險因素。
“腳部的情況,穿鞋,加之施加體重,炎症還沒有消除狀態下就活動腳部,關節變形就容易惡化。因此,以防腳部變形,根據建議穿鞋或使用鞋墊等。”
更多精品內容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