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命”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女性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个修订)
 
第1行: 第1行:
 +
維生素([[Vitamin]])這個詞是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最先提出的,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 )縮寫而得,因為他當時認為維生素中都屬於胺類(後來證明並非如此,但是名稱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在中文中,曾經被翻譯為威達敏(陳宰均譯)、維生素(高似蘭譯)、生活素及維他命(直接音譯)。維生素有「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的意思;而維他命被有人解釋為「唯有它才可以保命」,當然實際上即使缺乏維生素生物體也不會死亡。
 +
 +
 +
== 發現歷史 ==
 +
 +
 +
由於維生素對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人類很早就意識到它的存在。早在古埃及時,人們就發現進食某些食品可以避免患夜盲症,但是那是人們還不知道它的具體機理,中國古代中醫也已經注意到一些富含維生素的中藥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1747年英國海軍軍醫詹姆斯·林德總結以前的經驗,提出了用檸檬預防壞血病的方法,但是他還不知到究竟是什麼物質對壞血病有抵抗作用。
 +
 +
1912年,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腳氣病的白色物質(硫胺),他稱之為Vitamin,這是第一次對維生素命名。
 +
 +
隨著分析科學和醫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維生素被發現,人們開始用字母來區別不同的維生素,出現了維生素A、維生素B1等名稱(在漢語里,曾經使用維生素甲、維生素乙這樣的說法,但現在已經基本不再被使用)。
 +
 +
 +
== 人類所需重要維生素 ==
 +
 +
 +
'''特點'''
 +
 +
維生素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滿足四個特點才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
 +
外源性:人體自身不可合成([[維生素D]]人體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於較重要,仍被作為必需維生素),需要通過食物補充;
 +
微量性:人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
調節性:維生素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
 +
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後,人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
 +
根據這四個特點,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3種必要維生素。
 +
 +
除此之外,膽鹼和肌醇也往往歸於必需維生素類,它們兩是維生素B族的成員。
 +
 +
 +
== 分類列表 ==
 +
 +
 +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
 +
* 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
 +
* 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
 +
 +
{|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style="margin: 0 0 0 0.5em; background: #FFFFFF;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
|- bgcolor="#FFDDAA" align="center"
 +
! 分类
 +
! 名称
 +
! 发现及别称
 +
! 来源
 +
|-
 +
|脂溶性
 +
|[[视黄醇]]类([[维生素A]])
 +
|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
|[[鱼肝油]]、绿色[[蔬菜]]
 +
|-
 +
|水溶性
 +
|[[硫胺]]([[维生素B|维生素B<sub>1</sub>]])
 +
|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
|[[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
|-
 +
|水溶性
 +
|[[核黄素]]([[维生素B|维生素B<sub>2</sub>]])
 +
|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
 +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
|-
 +
|水溶性
 +
|[[烟酸]]([[维生素B|维生素B<sub>3</sub>]])
 +
|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P]]、[[维生素PP]]、[[菸鹼酸]]、[[尼古丁酸]]
 +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
|-
 +
|水溶性
 +
|[[泛酸]]([[维生素B|维生素B<sub>5</sub>]])
 +
|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
 +
|[[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
|-
 +
|水溶性
 +
|[[吡哆醇]]类([[维生素B|维生素B<sub>6</sub>]])
 +
|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
|[[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
|-
 +
|水溶性
 +
|[[生物素]]([[维生素B|维生素B<sub>7</sub>]])
 +
|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
 +
|[[酵母]]、[[肝脏]]、[[谷物]]、
 +
|-
 +
|水溶性
 +
|[[叶酸]]([[维生素B|维生素B<sub>9</sub>]])
 +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單麩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
 +
|[[蔬菜]]叶、[[肝脏]]
 +
|-
 +
|水溶性
 +
|[[钴胺素]]([[维生素B|维生素B<sub>12</sub>]])
 +
|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
 +
|[[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
|-
 +
|水溶性
 +
|[[胆碱]]
 +
|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
 +
|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
|-
 +
|水溶性
 +
|[[肌醇]]
 +
|[[环己六醇]]、[[维生素B|维生素B-h]]
 +
|[[心脏]]、[[肉类]]
 +
|-
 +
|水溶性
 +
|[[抗坏血酸]]([[维生素C]])
 +
|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环血酸]]
 +
|新鲜蔬菜、[[水果]]
 +
|-
 +
|脂溶性
 +
|[[钙化醇]]([[维生素D]])
 +
|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sub>2</sub>''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sub>3</sub>''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
|[[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
|-
 +
|脂溶性
 +
|[[生育酚]]([[维生素E]])
 +
|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alpha;、&beta;、&gamma;、&delta;四种
 +
|[[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
|-
 +
|脂溶性
 +
|[[萘醌]]类([[维生素K]])
 +
|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sub>1</sub>''、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sub>2</sub>''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sub>3</sub>''和''维生素K<sub>4</sub>''。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
|[[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
|}
 +
 +
 +
 +
== 維生素缺乏或過量 ==
 +
 +
 +
人體會儲藏脂溶性維生素,所以攝入過量會積存在身體特別是肝臟中,有中毒危險。水溶性維生素會通過腎臟排泄,相對安全,但是也不可攝入過量,因為有可能超量的維生素會在體內發生其他生物化學反應。
 +
 +
通常從食物中正常攝取維生素不會存在過量的問題,但是食用過多維生素藥品就有可能發生危險。
 +
 +
一般人體所需維生素量較少,只要注意平衡膳食一般不會導致維生素缺乏。缺乏維生素不會致死,但是由於新陳代謝紊亂會導致很多病征:
 +
 +
* 維生素A ——夜盲症、乾眼症、視神經萎縮等;
 +
* 維生素B1 ——神經炎、腳氣病、魏尼凱氏失語症等;
 +
* 維生素B2 ——脂溢性皮炎、口腔炎等;
 +
* 維生素B3 ——失眠、口腔潰瘍、癩皮病等;
 +
* 維生素B6 ——肌肉痙攣、過敏性濕疹等;
 +
* 維生素B9 ——惡性貧血;
 +
* 維生素B12——惡性貧血;
 +
* 維生素C ——壞血病;
 +
* 維生素D ——軟骨病(佝僂病);
 +
* 維生素E ——不育症、習慣性流產等;
 +
* 維生素K ——凝血酶缺乏,不易止血
 +
 +
一旦患有維生素缺乏病征,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藥品或服用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
 +
 +
== 「偽」維生素 ==
 +
 +
 +
在維生素的發現過程中,有些化合物被誤認為是維生素,但是並不滿足維生素的定義,還有些化合物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故意錯誤地命名為維生素:
 +
 +
* 維生素B族中有一些化合物曾經被認為是維生素,如維生素B4(腺嘌呤)等。
 +
* 維生素F——最初是用於表示人體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因為脂肪酸的英文名稱(Fatty Acid)以F開頭。但是因為它其實是構成脂肪的主要成分,而脂肪在生物體內也是一種能量來源,並組成細胞,所以維生素F不是維生素。
 +
* 維生素K——氯胺酮作為鎮靜劑在某些娛樂性藥物(毒品)的成分中被標為維生素K,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維生素K,它被俗稱為「K它命」。
 +
* 維生素Q——有些專家認為泛醌(輔酶Q10)應該被看作一種維生素,其實它可以通過人體自身少量合成。
 +
* 維生素S——有些人建議將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命名為維生素S(S是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首字母)。
 +
* 維生素T——在一些自然醫學的資料中被用來指代從芝麻中提取的物質,它沒有單一而固定的成分,因此不可能成為維生素。而且它的功能和效果也沒有明確的判斷。在某些場合,維生素T作為睪丸酮(Testosterone)的俚語稱呼。
 +
* 維生素U——某些製藥企業使用維生素U來指代氯化甲硫胺基酸(Methylmethionine Sulfonium Chloride),這是一種抗潰瘍劑,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它並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
* 維生素V——這是對治療ED的藥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商品名:萬艾可/威而鋼/Viagra)的口語稱呼。
 +
 +
在實際生活中,維生素經常被泛指為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或其他營養物質的藥物或其他產品,如很多生產多維元素片的廠商都將自己的產品直接標為維生素。
 +
 +
 +
== 動物所需的維生素 ==
 +
 +
 +
除了人類外,其他生物也需要微量的有機化合物來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這些化合物對它們來說也是維生素,由於植物可以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機物,所以一般僅討論動物所需的維生素。
 +
 +
哺乳動物所需的維生素種類與人類比較相近。一個特例是抗壞血酸,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它,所以對它們來說,抗壞血酸就不是一種維生素。動物的親緣關係越遠,它們所需的維生素種類差別就越大。某些細菌需要腺嘌呤。2003年,有日本研究人員報導老鼠需要吡咯喹啉醌(PQQ),他們也宣稱PQQ是最新發現的人類必需維生素,2005年,有文獻對這一看法提出了異議。
 +
 +
[[分類:健康名詞]]
 +
 +
 
 •[[维他命E]]
 
 •[[维他命E]]
  

2010年3月3日 (三) 22:59的最新版本

維生素(Vitamin)這個詞是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最先提出的,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 )縮寫而得,因為他當時認為維生素中都屬於胺類(後來證明並非如此,但是名稱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在中文中,曾經被翻譯為威達敏(陳宰均譯)、維生素(高似蘭譯)、生活素及維他命(直接音譯)。維生素有「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的意思;而維他命被有人解釋為「唯有它才可以保命」,當然實際上即使缺乏維生素生物體也不會死亡。


發現歷史

由於維生素對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人類很早就意識到它的存在。早在古埃及時,人們就發現進食某些食品可以避免患夜盲症,但是那是人們還不知道它的具體機理,中國古代中醫也已經注意到一些富含維生素的中藥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1747年英國海軍軍醫詹姆斯·林德總結以前的經驗,提出了用檸檬預防壞血病的方法,但是他還不知到究竟是什麼物質對壞血病有抵抗作用。

1912年,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腳氣病的白色物質(硫胺),他稱之為Vitamin,這是第一次對維生素命名。

隨著分析科學和醫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維生素被發現,人們開始用字母來區別不同的維生素,出現了維生素A、維生素B1等名稱(在漢語里,曾經使用維生素甲、維生素乙這樣的說法,但現在已經基本不再被使用)。


人類所需重要維生素

特點

維生素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滿足四個特點才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外源性:人體自身不可合成(維生素D人體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於較重要,仍被作為必需維生素),需要通過食物補充; 微量性:人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調節性:維生素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 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後,人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根據這四個特點,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3種必要維生素。

除此之外,膽鹼和肌醇也往往歸於必需維生素類,它們兩是維生素B族的成員。


分類列表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 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
  • 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及别称 来源
脂溶性 视黄醇类(维生素A) 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鱼肝油、绿色蔬菜
水溶性 硫胺(维生素B1) 卡西米尔·冯克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水溶性 核黄素(维生素B2) 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水溶性 烟酸(维生素B3) 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P维生素PP菸鹼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水溶性 泛酸(维生素B5) 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 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水溶性 吡哆醇类(维生素B6) 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 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水溶性 生物素(维生素B7) 也被称为维生素H辅酶R 酵母肝脏谷物
水溶性 叶酸(维生素B9)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單麩胺酸维生素M叶精 蔬菜叶、肝脏
水溶性 钴胺素(维生素B12) 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辅酶B12 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水溶性 胆碱 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 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水溶性 肌醇 环己六醇维生素B-h 心脏肉类
水溶性 抗坏血酸(维生素C) 詹姆斯·林德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环血酸 新鲜蔬菜、水果
脂溶性 钙化醇(维生素D) 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3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脂溶性 生育酚(维生素E) 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 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脂溶性 萘醌类(维生素K) 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維生素缺乏或過量

人體會儲藏脂溶性維生素,所以攝入過量會積存在身體特別是肝臟中,有中毒危險。水溶性維生素會通過腎臟排泄,相對安全,但是也不可攝入過量,因為有可能超量的維生素會在體內發生其他生物化學反應。

通常從食物中正常攝取維生素不會存在過量的問題,但是食用過多維生素藥品就有可能發生危險。

一般人體所需維生素量較少,只要注意平衡膳食一般不會導致維生素缺乏。缺乏維生素不會致死,但是由於新陳代謝紊亂會導致很多病征:

  • 維生素A ——夜盲症、乾眼症、視神經萎縮等;
  • 維生素B1 ——神經炎、腳氣病、魏尼凱氏失語症等;
  • 維生素B2 ——脂溢性皮炎、口腔炎等;
  • 維生素B3 ——失眠、口腔潰瘍、癩皮病等;
  • 維生素B6 ——肌肉痙攣、過敏性濕疹等;
  • 維生素B9 ——惡性貧血;
  • 維生素B12——惡性貧血;
  • 維生素C ——壞血病;
  • 維生素D ——軟骨病(佝僂病);
  • 維生素E ——不育症、習慣性流產等;
  • 維生素K ——凝血酶缺乏,不易止血

一旦患有維生素缺乏病征,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藥品或服用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偽」維生素

在維生素的發現過程中,有些化合物被誤認為是維生素,但是並不滿足維生素的定義,還有些化合物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故意錯誤地命名為維生素:

  • 維生素B族中有一些化合物曾經被認為是維生素,如維生素B4(腺嘌呤)等。
  • 維生素F——最初是用於表示人體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因為脂肪酸的英文名稱(Fatty Acid)以F開頭。但是因為它其實是構成脂肪的主要成分,而脂肪在生物體內也是一種能量來源,並組成細胞,所以維生素F不是維生素。
  • 維生素K——氯胺酮作為鎮靜劑在某些娛樂性藥物(毒品)的成分中被標為維生素K,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維生素K,它被俗稱為「K它命」。
  • 維生素Q——有些專家認為泛醌(輔酶Q10)應該被看作一種維生素,其實它可以通過人體自身少量合成。
  • 維生素S——有些人建議將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命名為維生素S(S是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首字母)。
  • 維生素T——在一些自然醫學的資料中被用來指代從芝麻中提取的物質,它沒有單一而固定的成分,因此不可能成為維生素。而且它的功能和效果也沒有明確的判斷。在某些場合,維生素T作為睪丸酮(Testosterone)的俚語稱呼。
  • 維生素U——某些製藥企業使用維生素U來指代氯化甲硫胺基酸(Methylmethionine Sulfonium Chloride),這是一種抗潰瘍劑,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它並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 維生素V——這是對治療ED的藥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商品名:萬艾可/威而鋼/Viagra)的口語稱呼。

在實際生活中,維生素經常被泛指為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或其他營養物質的藥物或其他產品,如很多生產多維元素片的廠商都將自己的產品直接標為維生素。


動物所需的維生素

除了人類外,其他生物也需要微量的有機化合物來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這些化合物對它們來說也是維生素,由於植物可以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機物,所以一般僅討論動物所需的維生素。

哺乳動物所需的維生素種類與人類比較相近。一個特例是抗壞血酸,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它,所以對它們來說,抗壞血酸就不是一種維生素。動物的親緣關係越遠,它們所需的維生素種類差別就越大。某些細菌需要腺嘌呤。2003年,有日本研究人員報導老鼠需要吡咯喹啉醌(PQQ),他們也宣稱PQQ是最新發現的人類必需維生素,2005年,有文獻對這一看法提出了異議。


维他命E

维他命B

维他命A

叶酸

维他命B1

维他命B6

维他命P

烟酸

B族维他命

维他命B2

维他命D

维他命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