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出自 女性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性愛專題

  • 精華

性交 體位 口交 肛交 做愛 射精 愛撫 自慰 生理

  • 專題壹
  • 專題貳

<DPL> category=性愛私語 ordermethod = categoryadd order= descending columns=1 count=16 titlemaxlength = 12 allowcachedresults=true </DPL>

血液是流動在心臟血管內的不透明紅色液體,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血液中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如無機鹽、氧、代謝產物、激素、抗體等,有營養組織、調節器官活動和防禦有害物質的作用。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往往會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故患病後常常要通過驗血來診斷疾病。

人體內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7~8%,如體重60公斤,則血液量約4200~4800毫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導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通過身體的自我調節,可以很快恢復;如果失血量較大,達總血量的20%時,則出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如果在短時間內喪失的血液達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種成分組成: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約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質,鉀鹽和鈣鹽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許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塊形成的化學物質。血細胞和血小板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靜脈血和動脈血。動脈血在體循環(大循環)的動脈中流動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環(小循環)中從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靜脈中的血液。動脈血含氧較多,含二氧化碳較少,呈鮮紅色。靜脈血血液中含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紅色。注意並不是靜脈中流的血是靜脈血,動脈血中流的是動脈血,因為肺動脈中流的是靜脈血,肺靜脈中流的是動脈血。

血液成分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一)血漿

血漿相當於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為淺黃色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這些物質無一定的形態,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質(6.5%~8.5%)和20g低分子物質(2%).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產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漿中電解質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由於這些溶質和水分都很容易透過毛細血管與組織液交流,這一部分液體的理化性質的變化常與組織液平行。在血液不斷循環流動的情況下。血液中各種電解質的濃度,基本上代表了組織液中這些物質的濃度。

(二)血細胞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1、紅細胞

紅細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直徑7~8.5μm,呈雙凹圓盤狀,中央較薄(1.0μm),周緣較厚(2.0μm),故在血塗片標本中呈中央染色較淺、周緣較深(彩圖5-2)。在掃描電鏡下,可清楚地顯示紅細胞這種形態特點。紅細胞的這種形態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面積(約140μm2),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其功能――攜O2和CO2。新鮮單個紅細胞為黃綠色,大量紅細胞使血液呈猩紅色,而且多個紅細胞常疊連一起呈串錢狀,稱紅細胞緡線。

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紅細胞正常形態的保持需ATP供給能量,由於紅細胞缺乏線粒體,ATP由無氧酵解產生;一量缺乏ATP供能,則導致細胞膜結構改變,細胞的形態也隨之由圓盤狀變為棘球狀。這種形態改變一般是可逆的。可隨著ATP的供能狀態的改善而恢復。

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它具有結合與運輸O2和CO2的功能,當血液流經肺時,肺內的O2分壓高,CO2分壓低,血紅蛋白即放出CO2而與O2結合;當血液流經其它器官的組織時,由於該處的CO2分壓高而O2分壓低,於是紅細胞即放出O2並結合CO2。由於血紅蛋白具有這種性質,所以紅細胞能供給全身組織和細胞所需的O2,帶走所產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紅細胞數的平均值,男性約400萬~500萬個,女性約350萬~450萬個。每1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12~15g,女性約10.5~13.5g。全身所有紅細胞表面積總計,相當於人體表面積的2000倍。紅細胞的數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變,如嬰兒高於成人,運動時多於安靜狀態,高原地區居民大都高於平原地區居民,紅細胞的形態和數目的改變、以及血紅蛋白的質和量的改變超出正常範圍,則表現為病理現象。一般說,紅細胞數少於300萬/μ1,血紅蛋白低於10g/100ml,則為貧血。此時常伴有紅細胞的直徑及形態的改變,如大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9μm,小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血型血型(bloodgroups;blood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遺傳性狀。狹義地講,血型專指紅細胞抗原在個體間的差異;但現已知道除紅細胞外,在白細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漿蛋白,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抗原差異。因此,廣義的血型應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個體間出現的差異。通常人們對血型的了解往往僅局限於ABO血型以及輸血問題等方面,實際上,血型在人類學、遺傳學、法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都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因此具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動物血型的發現也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ABO血型

ABO血型可分為A、B、AB和O型等4種血型。紅細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紅細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紅細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這種血型的人血清中沒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紅細胞只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

ABO血型物質除存在於紅細胞膜上外,還出現於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國60%漢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質。血型物質的化學本質是指構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而血型的特異性主要取決於血型抗原糖鏈的組成(即血型抗原的決定簇在糖鏈上)。A、B、H3種血型抗原化學結構的差異,僅在於糖鏈末端的1個單糖。A抗原糖鏈末端為N-乙醯半乳糖,而B抗原糖鏈末端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則糖鏈末端少1個半乳糖或N-乙醯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綠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於B型紅細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從而使B型轉變成O型獲得成功。

E.von鄧格恩及L.希爾斯費爾德於1911年發現A血型的亞型。他們看到不同A型人的紅細胞與抗A血清發生凝集反應的強度不一,在反應弱的A型人血清中還有一種抗體能與反應強的A型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據此認為在A型中存在亞型;即A1及A2亞型。A1.型紅細胞與抗A血清(來自B或O型人)反應強,而A2型紅細胞與抗A血清反應弱。而且在部分A2型人的血清中,除存在的抗B外,還有不規則的抗A1。在B型人血清中有兩種抗體:抗A及抗A1。抗A能與A1及A2細胞發生反應;抗A1隻與A1細胞發生反應。A1型紅細胞上有A及A1兩種抗原。A2細胞上只有A抗原。AB型也可分為A1B及A2B等亞型。此外還有一些其他亞型。

◆MN血型

紅細胞膜上另一類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紅細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膠電泳譜上顯示兩條區帶,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兩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個胺基酸組成,其一級結構已測定(圖2)。血型糖蛋白A的肽鏈呈三節式結構,中間第73~92號胺基酸為疏水性肽鏈,可橫穿膜脂層;N端肽鏈位於膜外側,與血型活性有關,在這段肽鏈上分布有15條O-糖苷鍵型糖鏈和1條N-糖苷鍵型糖鏈,糖鏈中唾液酸占紅細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鏈位於膜內側,含較多酸性胺基酸。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兩部分組成,如果用神經氨酸酶將M抗原切去1個唾液酸(N-乙醯神經氨酸),則為N抗原,如再切去一個唾液酸則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還和肽鏈上的氨基有關,若將氨基用乙醯基保護後即失去抗原性。

◆白細胞血型——HLA

HLA是人類白細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類。與紅細胞血型相比,人們對白細胞抗原的了解較晚,人體第一個白細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國科學家J.多塞發現的。HLA是人體白細胞抗原的英文縮寫,已發現HLA抗原有144種以上,這些抗原分為A、B、C、D、DR、DQ和DP7個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細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抗原是一種糖蛋白(含糖為9%),其分子結構與免疫球蛋白極相似(圖3)。HLA分子由4條肽鏈組成(含2條輕鏈和2條重鏈),重鏈上連接2條糖鏈。HLA分子部分鑲嵌在細胞膜的雙脂層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當於免疫球蛋白IgG的Fc區段,輕鏈為β-微球蛋白。由於分子結構上的相似,故HLA與有保衛功能的免疫防禦系統密切相關。

此外,HLA和紅細胞血型一樣都受遺傳規律的控制。決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對染色體上。每個人分別可從父母獲得一套染色體,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查出A、B、C、D和DR5個系列中的5~10種白細胞型,因此表現出來的各種白細胞型有上億種之多。在無血緣關係的人間找出HLA相同的兩個是很困難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間總是有1/4機會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醫鑑定親緣關係時,HLA測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血液循環血液循環是心臟節律性的搏動推動血液在心血管系統中按一定方向循環往復地流動。血液循環是英國哈維根據大量的實驗、觀察和邏輯推理於1628年提出的科學概念。然而限於當時的條件,他並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動脈流向靜脈的。1661年義大利馬爾庇基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動、靜脈之間的毛細血管,從而完全證明了哈維的正確推斷。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血液循環的形式是多樣的。循環系統的組成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循環的途徑有單循環和雙循環。人類血液循環是封閉式的,由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構成的雙循環。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經主動肪及其各級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細血管,在此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供給組織細胞氧和營養物質,運走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動脈血變為靜脈血;再經各級表肪匯合成上、下腔靜脈流回友心房,這一循環為體循環。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經肺動脈流到肺毛細血管,在此與肺泡氣進行氣體交換,吸收氧並排出二氧化碳,靜脈血變為動脈血;然後經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為肺循環。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①運輸。

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②參與體液調節。

激素分泌直接進入血液,依靠血液輸送到達相應的靶器官,使其發揮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見,血液是體液性調節的聯繫媒介。此外,如酶、維生素等物質也是依靠血液傳遞才能發揮對代謝的調節作用的。

③保持內環境穩態。

由於血液不斷循環及其與各部分體液之間廣泛溝通,故對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酸鹼度平衡以及體溫的恆定等都起決定性的作用。

④防禦功能。

機體具有防禦或消除傷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體現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細胞能吞噬並分解外來的微生物和體內衰老、死亡的組織細胞,有的則為免疫細胞,血漿中的抗體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禦或消滅入侵機體的細菌和毒素。上述防禦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禦功能,主要靠白細胞實現。此外,血液凝固對血管損傷起防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