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来自女性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DynamicPageList> category=cancer ordermethod=category,lastedit order=descending count=26 columns=1 titlemaxlength = 12 </DynamicPageList>

認識攝護腺癌

一、背景:

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種現象在經濟高度開發社會尤其明顯,可能和廣泛的前列腺癌篩檢及年齡結構老化有關。在台灣,經年齡標準化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從民國六十年代的1.25人,上升到八十年代的2.25人,到民國九十一年已經上升至6.53人,至民國九十四年為6.50人。

一般而言,男性五十歲以前鮮有前列腺癌問題,但到了六十歲到七十歲之後,其發生率便急劇升高。臨床前列腺癌的顯現和血漿雄性素濃度有關,歐美國家男性之血漿雄性素濃度高於東方民族,故罹患率也高。也有研究顯示和基因遺傳相關,患者的兄弟有較高的發生率。另外攝取高脂肪食物的人得到前列腺癌的機會也較大。


二、症狀:

男性過了五十歲以後,前列腺疾病常會出現膀胱出口阻塞的症狀,包括解尿遲疑不順、夜間頻尿、排尿不全、或尿徑減小等,其實這些現象和良性前列腺增生關係更密切。但是一旦臨床出現這些症狀時,表示病患應儘速接受檢查,至少須仔細做好直腸指診,有時得再配合血液前列腺特殊抗原的檢驗和超音波檢查等。症狀更嚴重時會有會陰部疼痛,突發式陽痿或血尿等。另外有20%到30%的前列腺癌病患因病灶能移到骨骼,尤其是脊柱而引起疼痛和全身疲累等症狀才開始就診。


三、診斷:

目前前列腺癌的診斷傾向廣泛的癌症篩檢,以期早期發現癌灶求得最好治療效果。最基本的檢查方法是完整而仔細的直腸指診。由於前列腺解剖位置和癌症好發於腺體外緣的關係,經由直腸做指診是診斷前列腺癌簡易而且重要的檢查方式。最近前列腺特殊抗原已成為檢測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標。這種腫瘤指標可進一步做為前列腺癌篩檢工具,尤其是血液中前列腺特殊抗原濃度超過10ng/ml時,前列腺癌的機會大大的上升。 經直腸做前列腺超音波檢查是偵測前列腺癌的另一項利器,必要時可在超音波檢查導引下做前列腺生體切片檢查,以提高診斷比率,所以目前診斷前列腺癌的檢查方法有三種,即是經直腸指診、檢驗血液中前列腺特殊抗原濃度和經直腸做前列腺超音波檢查。


四、治療:

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依期別不同包括:開刀、放射治療、前列腺內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等。對於第一期前列腺癌,若癌細胞分化良好,且僅侷限於小範圍時,一般而言,做過經尿道前列腺刮除手術後,只須密切追蹤即可,不須再做其它進一步處置。 若是病灶範圍較大或癌細胞分化不良時,可依醫院治療設備選擇開刀、放射治療或前列腺內冷凍治療等。開刀時除了切除前列腺外並同時廓清骨盆腔淋巴腺。一般而言,開刀及放射治療之療效相當接近。若發現骨盆腔淋巴已有轉移時,有些專家建議同時做睪丸切除術,以延後癌症轉移或復發機會。癌灶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時,通常以荷爾蒙治療為主。荷爾蒙治療包括睪丸切除,或使用抗雄性素作用之各種藥物。一旦荷爾蒙治療失敗,再考慮做化學治療,但療效甚差。


五、預後:

前列腺癌若能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後,其預後頗為良好。若確定沒有骨盆腔淋巴轉移的話,五年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60-70%。如果病灶侵襲到前列腺外圍組織或器官,則預後較差,五年存活率為65%,十年存活率則為35%左右。若骨盆腔淋巴轉移確定的話,預後更差。一旦病灶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則平均存活期約為二年到二年半。通常荷爾蒙的療效大約可維持一年到一年半。若是荷爾蒙療效失敗後,病患存活期很難超過一年。


六、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年齡老化是發生前列腺癌的最高危險因子,不分東西方人種,七十歲以上男性約有一半左右會有前列腺癌,但大部份卻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血液雄性素濃度則是影響這些隱藏性病灶是否會展現出臨床症狀的重要因素。除了種族因素外,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到血液雄性素濃度,一般而言,食用飽合性/動物性脂肪、肉食、牛奶和奶製品的人,其雄性素濃度會比素食者高,所以罹患前列腺癌的機會也較高。 另外前列腺癌患者的兄弟罹患前列腺癌的機會比同一年齡男性高出四倍左右,其它如飲酒、咖啡和茶等飲料與前列腺癌無相關聯。所以一般建議多攝食蔬菜,減少攝食動物性食物以減少前列腺癌的發生。而超過六十歲的男性應定期接受經直腸指診,必要時得檢驗血液前列腺特殊抗原濃度和加做經直腸之前列腺超音波檢查,以期早期診斷,並藉此得到最好治療效果。


漫談攝護腺癌

攝護腺為男人特有的一種腺體,它的功能可能和生殖有關,因為它會分泌一種乳白色的液體以供精子生存於其中。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直腸前方,尿道從中穿過。青春期的攝護腺猶如栗子般大,重量約二十公克,年過五十歲後攝護腺會開始變大,大如橘子或鴨蛋般,造成肥大的原因,可能和體內賀爾蒙改變有關。攝護腺方面所衍生的問題有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根據統計,台灣地區一年會有一萬個攝護腺癌的病例,在美國早已躍居男性癌的第一死因,五十歲以上的發生率為百分之三十,八十歲以上更高達百分之六十七。台灣近十年來攝護腺癌之死亡率更增加七倍之多。

高年齡的男人,攝護腺癌的罹患率就愈高,到底什麼原因造成攝護腺長癌呢?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定解答,可能和遺傳、年齡、男性賀爾蒙、飲食、環境或感染有關,所以,五十歲以上的男性、血親中有攝護腺癌的病患、偏好脂肪量高的飲食者,或是長期攝護腺感染發炎者等,皆是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

攝護腺癌的發病進程緩慢,症狀和緩,所以,早期的攝護腺癌是沒有症狀,除非是腫瘤壓迫到尿道或轉移時,才會有頻尿、尿急、夜尿、尿流細小、尿道疼痛、排尿困難、血尿症狀;要是轉移到腰椎骨時,就會引起腰被疼痛及神經痛等明顯症狀。病患也因為這樣才會上醫院求診治療,另外,因為這些症狀皆屬於攝護腺肥大的標準症狀,讓病患忽略而誤以為攝護腺肥大來治療之,需特別注意。

攝護腺癌的診斷,除例行的詢問病史外,最重要的檢查是做肛門指診,醫師戴上手套....,塗上含有麻醉劑的潤滑液,由肛門將食指放入直腸內,檢查是否有硬塊;再來可做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或經直腸超音波檢查,瞭解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否有異常的濃度(正常值為小於4ng/ml),或照出可疑的病灶,依不同的狀況,做更進一步的病理切片和相關檢查,如胸部X光檢查、靜脈腎盂攝影術、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和全身骨骼掃瞄等,必要時,可以做腹腔鏡骨盆淋巴結摘除術,取出淋巴結做病理切片檢查,確定侵犯的範圍和擴散的程度後,再施以適當的治療。

攝護腺癌也和其他癌症一樣分為四期,A期表示癌症侷限在攝護腺內,肛門指診摸不到,病患常因良性攝護腺肥大且接受手術治療後才發現的。B期的癌症仍在攝護腺內,但肛門指診可以摸到腫瘤。C期的癌細胞已侵犯到周圍的組織。D期則已擴散到骨盆腔的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如骨骼、肝臟等。

到目前為止,醫療界對於攝護腺癌的研究仍在進行之中,因此在治療上才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基本上有下列幾個因素是大家所必須考慮的:

  • 1.病患的年齡是大於七十歲;
  • 2.病患的身體狀況;
  • 3.攝護腺癌細胞擴散的程度和惡性度;
  • 4.病患接受治療的意願態度。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攝護腺癌的病患已超過七十歲,再加上身體狀態不佳,且接受治療的意願又低,則最好不要用大工程的"除根性手術"來治療;而以保守的"經尿道的手術治療"來解除患者尿路阻塞的問題。反之,病患若是年紀輕且身體狀況極佳的話,建議最好用"根除性手術"來治療,以達到完全治癒的效果。

一般對於攝護腺癌所採取的治療有: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等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早期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它可以在對其他正常組織傷害至最小程度下,去除最多的惡性組織。如果患者年齡超過七十歲或身體狀況不佳,特別是合併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則宜採取較保守的治療方式。至於末期的攝護腺癌患者,由於其癌細胞已侵犯到攝護腺周圍的組織,甚至轉移到淋巴結及其他器官、骨骼等,此時無論如何治療都已無法完全消滅惡性的癌細胞,寧可採取保守的治療方式:如僅作觀察、協助導尿或服用止痛藥及口服荷爾蒙療法等。

所以對於男性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仍是治療攝護腺癌最好的方式。由於早期的攝護腺癌是沒有症狀的,在此建議,超過五十歲的男性最好至少每年一次肛診及檢查血中的PSA濃度,有家族史者則應提早在滿四十歲起就作這樣的例行檢查,以確保身體健康。

總之,不論是哪種治療,皆需和醫師密切配合討論,針對自己的病情來治療。另外,治療後的定期追蹤複檢是相當重要的,口服的荷爾蒙藥物必須終生食用。定期檢查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濃度,好讓我們能及早偵測到復發的攝護腺癌,並及時調整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