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之父蔡衍明傳奇

從 女性百科
於 2009年2月25日 (三) 13:16 由 Tonny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到: 導覽搜尋

旺旺食品在中國有很高的知名度,可愛的旺仔形象更是一度風靡中國,但它的主人蔡衍明卻鮮為人知。

這位高中文化的臺商,19歲開始經營生意,擁有灣流私人飛機,7個女人,九個孩子。

蔡衍明2008年引人關注,只因為他在旺旺上市過程中,出人意料地來了一個漂亮的大迴環。他2007年將旺旺從新加坡退市,就在大家以為他準備回歸私有化之時,他又突然帶領旺旺奔赴港交所,不僅完成了一個200天退市上市的傳奇,還將旺旺的市值從35億美元提至51億美元。

蔡衍明對狗情有獨鍾,在中國旺旺的主頁上公司文化部分為數不多的幾則企業故事裏,兩則都與「狗」有關,其中蔡衍明與寵物小狗「黑皮」的故事更被擺在突出位置。他一度將「黑皮」小狗「很自信,也很敢鬥」的精神自比,以此激勵自己。

公司取名旺旺則源於蔡衍明崇尚風水文化。他覺得「旺旺」的寓意良好。

江湖小子

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滿江湖氣,這恐怕與他的成長經歷不無關係。

出身於台北富貴家庭的他,在家裏排行老么,從小就深受父親寵愛,不愛讀書,卻愛當老大,他曾回憶說:「以前唸書的時候,早上起來,窗戶打開,樓下的人都在排隊等我蹺課。因為我口袋零用錢多啊!」

對蔡衍明來說,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電影與街頭,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電影,從小看到的世界便與一般人不同。對於讀書,他毫無熱情,他反而覺得「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19歲時,蔡衍明的父親從朋友那裏接下了宜蘭食品廠。因為父親沒有時間經營,蔡衍明便主動請戰去廠裏當起了總經理。沒有文化,也沒有管理知識的蔡衍明剛到廠裏時,完全找不到頭緒,他回憶說:「我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雖然一時還摸不中生意的命門,但蔡衍明還是拚命想着如何掙錢。當時,宜蘭食品廠是一家外銷加工廠,主要生產魚罐頭。蔡衍明覺得做OEM要看別人臉色,於是決定將其轉型為內銷品牌,並開始生產「浪味魷魚絲」。然而生意的狀況卻出乎蔡衍明的預料,做內銷要賒賬,東西賣出去卻收不回來錢,一年多下來,蔡衍明賠掉一個多億,不僅將廠裏原有的資本全部賠光,還需要家族貼錢來補救。

凡事要強的蔡衍明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更討厭敗家子的名聲,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後性情大變,「我以前很樂觀、很招搖,拜把子一大堆。從那時候開始就自動收斂,因為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失敗。」

一直尋求東山再起的蔡衍明三年後終於發現機會。他觀察到台灣稻米資源過剩,便盤算著從事日本米果生意。23歲的蔡衍明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塚制,希望與其合作。一開始,64歲的楨計作社長對這個合作很不贊同,怕小夥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

蔡衍明鍥而不捨,兩年後,他終於用誠心打動了楨計作。

在獲得米果製造的技術輸出後,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產品,並迅速佔據了台灣米果市場老大的地位。

感恩的蔡衍明一直將楨計作稱為「旺旺之父」。

意外收穫

1992年,蔡衍明在台灣的生意已經相當成功,但台灣市場的局限性太大,「不夠刺激!」對於為何選中大陸,蔡衍明的回答相當中肯,「我不會英文,不去內地還去哪?」和其他臺商不一樣,蔡衍明並沒有選擇沿海城市,而選擇了湖南。理由是旺旺投資額僅僅千萬級別,在外資匯集的沿海城市,不會引起政府重視,而在湖南,旺旺作為當地第一家台資企業必定能得到許多優惠政策。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資源又使原料供應有了保證。

此後的發展印證了蔡衍明獨到的眼光。

旺旺在內地的開局並不順利。最初,蔡衍明計劃通過鄭州糖酒會這個窗口,向內地經銷商介紹米果產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訂單,但是,會後卻沒有經銷商來交錢提貨。這讓蔡衍明有點措手不及,員工提議將產品運回台灣,但蔡衍明覺得這樣一來會產生大量的運輸成本,於是仍決定將產品在內地出售。

兩個月過去了,銷售仍然沒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過保質期,情急之下,蔡衍明決定將這批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同學試吃。沒有想到試吃活動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獨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裝立即受到孩子們的喜愛,「旺旺」的名號不脛而走。

蔡衍明抓住時機,以大手筆的廣告投入增加宣傳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臺詞很快人盡皆知,可愛的旺仔貼畫更是隨處可見。

旺旺一炮打響,在大陸投產的當年就創收2.5億元人民幣。

狙殺對手

蔡衍明的成功,使內地的眾多食品廠家看到了米果市場的巨大商機。1994年後,有兩百多家規模不等的食品廠都開始進行米果生產。其後,更有同樣來自台灣,實力雄厚的康師傅加入這場米果戰。競爭的劇烈使得米果價格迅速下跌,由最初的1公斤50元下降至30元。蔡衍明在內地第一次面對嚴峻的市場挑戰。

面對危機,蔡衍明發動了一場全面的價格狙擊戰,他推出了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並一口氣將米果價格驟降到1公斤5元,力度之大令人咂舌,「除根之後,才好做,」蔡衍明說道,身上的「江湖氣」與「街頭」盡顯。

但是,價格大幅度下跌也意味着將盈利進一步壓縮,這對企業的成本控制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蔡衍明拚命地擴充生產規模、蓋廠房,以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但是這又涉及到一筆不小的資金。

「一下子要蓋很多工廠,我們又沒有那麼多錢。那個時候我就提出給各縣政府寫信。」在信中,蔡衍明向政府表示希望在貴地投資,但條件是政府出資蓋好廠房出租給他。

當時中國大陸正值招商引資熱潮,各地方政府之間也在競爭。蔡衍明發了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政府回應。

在不少政府的支援下,蔡衍明很快又掀起幾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阻殺得所剩無幾,米果老大的地位再無人撼動。

兩度上市

1996年,蔡衍明決定將旺旺掛牌上市,當時,在台灣申請上市的程式非常複雜,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納中國企業去當地交易所上市,於是蔡衍明捨近求遠,選擇在新加坡掛牌。但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夠活躍,自從旺旺控股上市後表現一直平淡,雖然每年凈利率達16%,卻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市盈率一度到達40倍。

在高盛等投行的建議下,蔡衍明決定轉投港交所。

不過精打細算的蔡衍明不甘心讓投行與私募狂分利潤,他做了一個相當江湖的決定,用自己的團隊替代專業私募。

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義向高盛(亞洲)、瑞士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12家銀行財團聯貸8.5億美元,用於收購新加坡上市的中國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轉投H股。

這一做法無疑極其冒險,因為蔡衍明要頂着每天高達15萬美元的貸款利息,時間越久,對他越不利。

這一回,蔡衍明不僅讓外界體驗到了他的決策之大膽,還看到了其行動之迅速。從撤離新加坡,到登陸港交所,他前後只用200天。與此同時,他還完成了公司的重組,把核心業務食品飲料業務單獨剝離在港上市,旗下醫院、酒店、房地產等業務則分拆至另一家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為其家族私有,成為業界公認的近兩年來亞洲規模最大、槓桿比率最高的鉅額融資經典。

孩子與女人

蔡衍明的家庭狀況一直比較神秘,據熟悉他的人介紹,他至少有7個女人,共生了九個孩子。相比於事業上的成就,私底下的蔡衍明總說自己更得意於能「搞定家庭」。因為這個龐大的家庭組織裏還沒有上演過「豪門恩怨」,也沒有被媒體爆出過任何緋聞,而他自己坦言,不管是否登記過,只要是他的女人生的孩子,一概都認。

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蔡衍明也反對多讀書。他甚至制定了一個規矩,孩子到18歲都不再升學,全部進入公司。這遭到不少非議,但蔡衍明篤信「混街頭比讀書可以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