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
<DynamicPageList> category=cancer ordermethod=category,lastedit order=descending count=26 columns=1 titlemaxlength = 12 </DynamicPageList> |
皮肤癌疾病概述 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90%,以下主要对此两种疾病进行论述。
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一般以50~60岁本病的发病高峰,4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罕见。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约80%发生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少数发生于非暴露部位。如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及颈部,而且多在口以上,如眼眶、鼻、颊、前额、耳周围等部位,亦常见于手背、前臂及背的上部;鳞状细胞癌半数以上发于头颈部,此个四肢、躯干皆见,头部好发于颊部、头皮、眼睑、颞、额等,四肢好发于手背及足。一般认为手掌及脚底不发生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皮肤癌分型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生可能与过度的日光曝晒、放射线、砷剂、焦油衍化物等长期刺激有关。烧伤瘢痕、粘膜白斑、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管、盘状红斑狼疮、射线皮炎等皮肤损害亦可继发本病。但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的病因。
(二)病机
古人云:"正气虚则为岩"。易引起正气虚衰的原因,不外情志内伤,冲任不调,饮食不节,体内阴阳失衡,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发生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积块结聚而发生肿瘤。《外科证治全书,石疽》指出,若局部皮肤"现小块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后必发大痛,不溃而死"。它描述的肿物形态及预后与皮肤恶性肿瘤非常相似。
中医认为皮肤为人之藩篱,易受外邪侵袭,其为病不仅与外感六淫有关,亦与脏腑功能失调相连。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失调,则皮毛不润;肝藏血,疏调血道,肝阴血不足,则皮肤血燥不荣;脾与外邪相夹为患。可见皮肤癌与肺、肝、脾之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六淫,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夺精灼液,或湿毒久留,皆可变生恶疮,发为本病。
二、分型
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特发性出血性肉瘤(Kaposi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都具有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容易发现及方便活检的特点,容易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故预后良好。兹就其临床症状体征分述如下。
1.基底细胞癌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一般表皮相当硬,表面上常有小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损害在附近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黯灰色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自指甲盖至铜钱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凸凹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有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也不转移到别处。
(2)色素型:结节较平面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点状或网状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见有色素沉着,结痂后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状,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2.鳞状细胞癌
早期的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坚硬之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用力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有时形成相当深度的溃穴,状似火山喷口,合并感染则有粘稠脓液,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基底广阔的赘生物,外表像乳状或菜花样肿瘤。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皮肤癌临床分期
1.TNM分期 原发肿瘤(T)分期: T:无法对原发肿瘤作出估计。 Tx:未发现原发肿瘤。 T0:原位癌。 Tis:肿瘤最大直径≤2cm。 T1:肿瘤最大直径>2cm,但≤5cm。 T2:肿瘤最大直径>5cm。 T3:肿瘤侵及深部皮肤下的结构,如软骨、骨骼肌或骨。 [注:若同时有多个肿瘤,应以这些肿瘤中T项分类中最高的为难,并在括弧中指明肿瘤数目,如T2(5)。]
区域淋巴结(N)分期: Nx:无法对区域淋巴结作出估计。 N0: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分期: Mx:不能确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2.临床分期: O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T3N0M0。 Ⅲ期:T4N0M0;任何T,N1,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皮肤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治疗
本病中医辨治尤其要注意肝、脾、血热、血燥、血虚以及湿毒痰浊。
1.脾虚痰凝型
证候:皮肤中呈囊肿块,内含较多粘液,色呈蜡黄,逐渐增大,亦可破溃流液,其味恶臭,食少纳差,或有腹胀消瘦,舌黯红,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利湿,软坚散结。 方药:羌活胜湿热加减。羌活、独活、白芷、防风、川芎、白术、白芥子各10g,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猪苓、紫河车、夏枯草、莪术、山慈菇各15g。
若见形瘦骨,加黄芪20g、党参15g以健脾益气;夜寐不宁者加炙远志、酸枣仁、合欢皮各15g以宁心安神;破溃流液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20g以加强燥湿解毒之力;有淋巴结转移者,加昆布、海藻各15g,或加用西黄丸、醒消丸内服以软坚散结。
2.血瘀痰结型
证候:皮肤起丘疹或小结节,硬块,逐渐扩大,中央部糜烂,结黄色痂,边缘隆起,有蜡样结节,边界不清,发展缓慢。或长期保持完整之淡黄色小硬结,最终破溃,舌黯红,苔腻,脉沉滑。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活血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丹皮、苏木、莪术、白僵蚕各10g,瓜蒌、赤白芍、海澡、野百合各15g,山慈菇20g,丹参、牡蛎、白花蛇舌草各30g。
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芩、党参各15g以健脾止泄;腹胀纳呆者加法半夏、陂皮、白术各10g以健脾理气;皮肤干燥或痒者加防风10g,地肤子、金银花各20g以疏风解毒。
3.肝郁血燥型
证候:皮肤起小结节,质硬,溃后不易收口,边缘高起,色黯红,如翻花状或菜花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胸胁苦满,舌边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养血活血。 方药:丹栀消遥化裁。丹皮、柴胡、当归、香附、三棱、莪术、桃仁、白术各10,栀子12,赤白芍、茯苓各15g,白花蛇舌草、草河车各30g。
若出血不止者,加生蒲黄、生地榆各10g,仙鹤草30g以清热止血;胸闷甚者加厚朴、郁金各10g以理气解郁。
4.血热湿毒型
证候:初起皮肤为一隆起米粒大至黄豆大小丘疹或小结节,呈黯红色,中央可结黄褐色或黯灰色痂,边缘隆起坚硬,日久病损可逐渐扩大,甚至形成溃疡,流液流血,其味恶臭或为渗液所盖,久久不愈。亦有形成较深溃口,如翻花状或外突成菜花样,舌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 方药:除湿解毒汤化裁。白鲜皮20g,生薏苡仁、土茯苓、白花舌蛇草、仙鹤草各30g,大豆黄卷、栀子、丹皮、连翘、紫花地丁、金银花、半枝莲各15g,生甘草10g。
若肿块疼痛较甚,加延胡索15g,乳、没各10g以活血镇痛;肿块坚硬者加牡蛎、丹参各30g,昆布15g以软坚散结;口干苦者加黄芩10g、竹茹15g以清肝降火;发热者加柴胡10g、地骨皮30g以除虚热。
(二)专方验方
1.泻火散加味 生石膏、防风各12g,藿香、炒栀子、甘草各9g,全蝎6g,全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或用散剂,上方共研细末,日服2次,每次9g,白开水送下。主治鳞状上皮癌。
2.生地、茯苓皮各12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紫花地丁15g,当归、赤芍、贝母、僵蚕、干蟾皮、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子、金银花、泽泻各9g,甘草4.5g,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外敷金黄散、千金散,4天换一次。主治皮肤鳞状细胞癌。
3.丹参、赤芍、桃仁、当归、干蟾皮、泽泻、僵蚕各9g,蒲公英30g,茯苓皮12g,川芎、甘草得4.5g,三七1.5g(另吞)。若出现伤阴表现,加用大剂生地、石斛、玄参、天花粉等。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外敷金黄膏、桃花散。主治面部鳞状细胞癌。
4.中医组方 A.铜青注射液:由铜绿金龟子、青娘子提取制成。内含有效成分15%,主要为斑蝥素。 B.螬刺注射液:由绿刺蛾、蛴螬提取制成。内含有效成分15%,主要为氨基酸。 C.三虫膏:马陆(鲜)、斑蝥(鲜)、埋葬虫各20g,硫黄30g,红吡15g,冰片15g,麝香5g,皂角刺、威灵仙各20g。 D.鳞状细胞癌用药:山慈菇、秋水仙、莪术、山豆根、龙葵、黄药子、夏枯草球、蒲公英、鱼腥草、丹参、赤芍、肿节风。 E.基底细胞癌用药:白花蛇舌草、蚤休、薏苡仁、猪苓、蛇霉、菝葜、娃儿藤、半边莲、墓回头。
以上方A、方B用作肌内注射,每日2支,二种注射每12小时交替注射一次。同时外敷方C三虫膏,即将前3味药捣烂,后6味药共研细末后,诸药混匀,外敷癌肿上,盖以纱布。方D或方E水煎服,日1剂。
(三)外治法
1.外洗方 皮肤癌形成溃疡或向外呈菜花样瘤、感染流脓流汁、恶臭污秽者,可在外敷药前,用下列处方煎汤泡洗:蛇床子、龙葵、败酱草、蒲公英。浸洗患处,每日1~2次。
2.农吉利流浸膏 将农吉利制成浸膏,涂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3.蟾酥软膏 取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再加入40g磺胺软膏。上药调匀,每次适量外敷肿瘤处。
4.用仙人掌,刮去皮刺,捣如泥,摊于纱布之上,敷患处,复以绷带包扎固定。敷药同时取全蝎7只,黄泥封煆,研细,黄酒冲服,每周一次。
5.炉甘石60g,密陀僧60g,冰片1.5g,共研细末,再与猪板油250g捣匀,捶成软膏状,涂于膏状,涂于患处。治疗癌性溃疡。
6.抗皮肤癌方 A.红砒30g,指甲15g,头发15g,红枣10g,面粉30g。将前3种捣碎,放入去核红枣中,外包堿发面粉,制成龙眼大小面团,放入木炭文火烘,烘至冒白烟为度,后取出研成细末,油调成糊状即成;B.猫头1只,用面粉团包裹好,用烘箱烘干,后除去外层面粉团,将烘干猫头研成细末,麻油调成糊状即成。先用A方外敷患处2~3,外敷感觉疼痛,后改用B方,外敷患处4~5天。外敷面积包括肿瘤病灶和病灶外正常皮肤0.5cm为宜。A方与B方交替外敷患处。
7.皮癌净 红吡50g,指甲5g,头发5g,大枣去核71g,堿发白面172g。将大枣去核、红吡研末,头发剪短,指甲切碎。将红吡、指甲、头发混合,放入大枣内,外用堿发白面包裹如元宵样,再将包好的药丸放在煤火或木炭中烧烤,火力不宜过大,力求受火均匀。烧成的药丸,研成细粉过筛,密封,备用。若肿瘤破溃,分泌物多者,可用药粉直接撒在瘤体表面。若瘤体表面干燥,用香油调敷,每日换药1~2次。使用时应注意将药涂在包括根部的整个瘤体,不要涂在正常组织上。瘤体过大者,可分区分批涂药。用药后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减少用药次数。
8.皮癌灵 A.威灵仙、石菖蒲各3g,土细辛、黄樟根1.5g,大罗伞根、鸡骨香、两面针各6g。B.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陈皮各6g,乳香、没药、朴硝、樟脑粉各3g。C.金沙牛20只,樟脑粉0.3g,梅片、蟾酥各3g.以上3方药物,分别研制成细末,充分混合均匀,置搪瓷大碗内,上覆小瓷碗,边缘用炒盐密封,缓渐加热至盖瓷碗烫手为止。放凉后除去细盐,取下瓷碗,刮取升华物,研细末,然后再加入约为药粉1/4量的白降丹和等量的白及粉,混合后加水适量,搓成小丸,阴干。清洗癌肿皮肤,将药丸置于上面,以盖满肿块表面为度,药丸间稍留空隙,然后铺上敷料,包紧固定,每3~5天换药一次。
(四)饮食调养
1.手术后饮食 皮肤癌手术后,耗气伤血,宜多食用补气养血之品,选用粳米、扁豆、大枣、龙眼、荔枝、香菇、鹌鹑蛋、胡萝卜、山药、藕粉粥、豆类等。
2.放疗时饮食 放疗时耗损阴液,宜多食滋阴养液之物,选用鲜蔬菜、鲜水果如菠菜、水白菜、藕、白梨、香蕉、葡萄及泥鳅、海参、甘蔗粥等。
3.化疗时饮食 化疗时气血两损,宜常服养气之品,选用核桃仁、桑椹、白木耳、香菇、菱角、苡米粥、黄鳝等。
皮肤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作为皮肤癌首选的治疗方法,适当的手术切除治疗,治治愈率达90%~100%。切除时,应距离肿瘤0.5~2cm作皮肤切口,并需要足够的深度,尽可能作广泛的切除。头皮、躯干和四肢的鳞状细胞癌切除应适当增加至2~5cm。对于已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淋巴结清扫术,但不必作预防性的清扫术。当骨或主要血管和神经受累时,则需要截肢。电刀切除优于单纯手术切除,因为干燥对开放伤口有利。化学外科治疗效果较好,但费时,代价较高。对切除范围较大者应切除的实施植皮术。
皮肤癌放射治疗
皮肤癌位置表浅,边界清楚,直视下照射定位精确。一般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中度敏感,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特别敏感,而且皮肤耐受性较高。因此,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病灶,手术切除后易致瘢痕形成,影响美容和功能。老年体弱,有手术禁忌证(有糖尿病、肾脏、心脏疾患等)者,均可选用放射治疗。但对瘢痕组织上的病灶(烧伤瘢痕)、以前放疗区、血供不佳或肿瘤累及骨和软骨,如头皮、手指、鼻、耳等处都不适宜于放疗。放射源首选电子线,其次为接触X线或浅层X线,照射野边缘应超过肿瘤0.5~1cm,肿瘤边界不清者,则将边缘扩3~4cm。根据病变大小采用垂直、切线或多野照射。一般肿瘤剂量60~70GY/6~8周,基底细胞癌所需剂量稍小,治疗中应根据肿瘤退缩情况调整射野及剂量。肿瘤直径小于1cm,可用X线接触治疗,总量60~70GY,每次20~30GY,间隔3天,共照2~3次,应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皮肤癌治疗之化学治疗
(一)皮肤癌局部治疗
1.氟尿嘧啶(5-FU) 对皮肤癌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局部用药因很少全身吸收,故毒性小,而且一般很少残留癍痕。局部应用浓度为0.1%-5%。多应用5%的5-FU油膏外涂,每日1-2次,连用4周。若在外涂氟尿嘧啶之前或同时进行液氮冰冻治疗,则皮肤癌治疗疗效更快更好。也有用2%普鲁卡因2-4ml,5-FU0.25-0.5g,去甲肾上腺素0.5-1ml混合,先在癌瘤四周皮下、健皮内作浸润注射,然后再在癌内作多方向注射,3-5日一次。
2.博莱霉素(BLM)或平阳霉素(PYM) 国内多用0.1%-0.2%博莱霉素软膏外涂,每日1-2次,一般无毒副作用。
(二)皮肤癌全身治疗
主要适用于皮肤癌症状表现不宜作手术切除或放疗的晚期病例;手术和(或)放疗后怀怀疑有残留病变及转移的患者。多用博莱霉素或平阳霉素10mg/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周2~3次,可加用环磷酰胺400~600mg/m2,静脉注射,每周一次,4~6周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