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版本间的差异
(新页面: 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在人体的血管内流动,并通过微循环系统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着营养、代...) |
小 (1个修订) |
(没有差异)
|
2009年11月21日 (六) 20:37的最新版本
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在人体的血管内流动,并通过微循环系统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着营养、代谢产物的交换。心脏有一个独立微循环系统,除了通过冠状动脉向心肌细胞提供氧气、营养物质,排泄代谢物的功能,它还具有调节心肌组织血流量的作用,对维护每个心肌细胞生命活动及保障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心脏的微循环系统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血液中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输送,泵血功能就会下降。这时,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是一种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的常用药物。-
中华民族对丹参的认识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丹参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以后的历代的本草中多有收载。那么,是如何发挥治病功效的呢?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学者就开始研究丹参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含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两大类,并先后从丹参中分离得到了40余种脂溶性化合物和10余种水溶性化合物,其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是丹参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丹参药材中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会因为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制定合理的药品质量标准,是保障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中安全、高效的重要措施。-
丹参作为传统中药,临床上除了用饮片进行各种配伍组方外,丹参制剂和以丹参为主的复方制剂品种繁多,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滴丸等各种剂型。如丹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就是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需求量很大。这些产品大多是在1970年代前后研制的,由于受当时研究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正是因为关注到丹参制剂存在的这些问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丹参水溶性成分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各种有效部位及化合物样品反复筛选和活性比较,发现一种多酚酸类化合物丹参乙酸镁不仅具有更好的活性,而且在丹参药材中含量很高。研究还发现,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丹参多酚酸盐(含丹参乙酸镁>60~80%)同样保持了很好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是丹参保护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有效部位。这样的结果让科研人员兴奋不已,他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发新药的好苗子。就这样,研制一种全新质量标准的丹参新药的思路在他们的脑海里出现,由此开始了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的研发。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大胆提出将丹参乙酸镁作为新药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标准,含量达到80%以上,这样一个新标准对丹参制剂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效成分明确,而且便于质量控制。同时,他们在丹酚酸盐化合物活性研究基础上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了一项针对丹参多酚酸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并获得了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他们还运用指纹图谱技术针对药材、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确保了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产品的高效、安全和质量稳定、可控。以丹参乙酸镁作为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控制指标,充分反映了药物的临床疗效,对中药丹参制剂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II和III期临床试验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好、使用安全,这一重大创新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
2007年6月,国际著名的药理学学术期刊《中国药理学报》(ActaPharmacologicaSinica)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逸平研究员课题组的一篇文章: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丹参多酚酸盐改善大鼠心肌微循环灌注。作者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在大鼠跳动的心脏上直接观察微循环血流,检测药物对心脏微循环的影响。他们的实验证实了丹参多酚酸盐可以促进心脏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为该药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这项研究的题目是:“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丹参多酚酸盐改善大鼠心肌微循环灌注”-
作者:李小芬,王逸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