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查看“胰臟癌”的源代码
←
胰臟癌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認識胰臟癌 == ==== 一、背景: ==== 胰臟癌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罹病率約為女性之二倍,在美國,胰臟癌死亡率為全世界之冠,行政院衛生署民國九十四年的統計,胰臟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2位,女性為第14位。死亡率的排名男性第8位,女性是第7位。發生胰臟癌之原因至今仍然不明,抽菸的人、某些洗衣廠或石油相關化學藥品廠的工作人員也較容易得到胰癌;此外糖尿病人罹患胰臟癌的人數也較多。 ==== 二、症狀: ==== 胰臟位在後腹膜腔,它發生病變時多半沒有症狀。因此,早期的胰臟癌是沒有什麼症狀的。如果癌症漸漸擴大,就會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及下痢症狀。胰臟癌的症狀,依據癌形成在胰臟的部位而有所不同。在胰臟「頭部」形成的胰臟癌,75%都會呈現黃疸,其他的部位則有時會呈現黃疸。此時病人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尿液呈茶色、糞便顏色變淡,同時皮膚發癢,甚至發生發燒、畏寒之症狀。 出現上腹痛及背痛是由於癌細胞侵犯到上腹部的神經叢,病人往往有持續的上腹痛,身體必須向前傾彎著腰,才能舒解疼痛,一旦身體躺平反而疼痛加劇,這是很具特徵的症狀。另外還有人是腹部有脹滿感或嘔吐感,以及食慾減退。由於癌細胞阻塞主胰管,病人的胰液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許多無法處理的脂肪由糞便中排出,形成脂肪便,造成長期慢性下痢及體重減輕。 ==== 三、診斷: ==== 由於胰頭部癌常侵犯到總膽管下端,引起阻塞性黃疸,而胰體部癌或尾部癌因為位於後腹腔,則很少出現實驗室檢查異常。用來診斷胰臟癌之影像檢查很多,通常以超音波掃描優先,雖然有時受到病人體體型、腸氣、疤痕、脂肪等限制,會漏失某些胰臟癌而未能診斷出來,但仍不失為第一線篩檢工具。有疑問時應輔以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胰藏部位有無腫瘤存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術(ERCP)是從口腔把內視鏡的前端伸到十二指腸的胰管出口,從這裏把造影劑注入胰臟,再拍攝X光片,就能清楚發現胰臟癌。這項檢查雖對病人較痛苦,然而,由於ERCP檢查之特異性很高,具有鑑別診斷的價值。 ==== 四、治療: ==== 如果胰臟癌尚能接受手術時,應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因為這是存活的最佳機會。如果是胰頭部癌,手術方式較複雜,通常是採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如果是胰體部或尾部癌,通常採取部份胰切除術,也有的作胰臟全切除術,有相當多的病人因為癌症蔓延,無法作切除性手術,只好作姑息性手術,將阻塞之膽管與腸道作繞道逆流手術,使黃疸減退。雖然不能去除其病因,倒也可以延長壽命,改善生活品質。 近年來有許多不必開刀的方法也能用來疏通受阻塞之膽管,例如用內視鏡將膽汁引流管由十二指腸乳頭部,逆向插入總膽管下端,以引流膽汁並改善阻塞性黃疸,也可以延長壽命。單獨使用化學治療與放射線療的效果都很不理想,死已率仍然很高。 ==== 五、預後: ==== 幾乎90%以上的胰臟癌,發現時都已無法手術治療。五年的存活率都低於5%,可以說是預後極差的疾病。 ==== 六、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 預防之道首在認知胰臟癌之各種症狀,以提早診斷。醫生遇到以下的病人應該懷疑有臟癌的可能性: *1.長期下痢及脂肪便者。 *2.體重減輕而找不到原因者。 *3.上腹痛及背痛而且找不到原因者。 *4.發生阻塞性黃疸之病人。 *5.沒有糖尿病之家族史,而在50歲以後才發生糖尿病者。 *6.老年人發生胰臟炎卻找不到致病原因者。 == 台灣胰臟癌現況 == 日前知名創作家梁弘志先生因罹患胰臟癌過世,胰臟癌再度成為媒體及社會大眾矚目的焦點。的確,胰臟癌在一般國人心目中是屬於較陌生的一種癌症。然而過去多年的歲月中,前日本裕仁天皇、知名畫家席德進先生、及前台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專家陳拱北教授,也均死於此種惡性疾病。因此,多年來每隔一段時間,胰臟癌總會成為人們心中莫名恐懼的絕症殺手之一。 胰臟癌的發生率近年來在國內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據統計國人平均每十萬人口約有五人罹患此症。此疾病在美國排居其國人的第四大癌症死因,而依我國衛生署公告,胰臟癌在民國八十八年位居國人的第十大癌症死因;八十九及九十年雖降為第十一位,近年來仍徘迴在第十名上下,而漸漸被國內衛生當局及醫界所重視。胰臟癌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至十,即使是僥倖可被切除的胰臟癌,不論各種手術方法的追蹤統計,病人術後的五年的存活率也無法超過百分之二十。因此如何教導國人預防或早期診斷出胰臟癌是降低此類病患死亡率的最佳辦法。 一般言之,男性國人得胰臟癌的機率幾乎是女性的二倍,至於從年齡分布分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胰臟癌病人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從過去的各項研究顯示,有關胰臟癌的高危險因子中,抽煙是最有可能重要的因素之一,據統計因抽煙而得到胰臟癌的風險是不抽煙人的三‧二倍。至於在一般飲料中,以咖啡和酒類對增加胰臟癌罹患率的影響較受到重視。然而對於既抽煙、又喝咖啡且常常大量飲酒的人,其得到胰臟癌的機會更會大幅提高。依國外研究及文獻統計顯示,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和胰臟癌也有密切關係,其中包括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等,也均屬於罹患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此外,罹患慢性胰臟炎、或接受過胃部次全切除的患者,他們得到胰臟癌之危險率為正常人的五至七倍。 胰臟癌目前已被認為是和遺傳因素或某些基因調控比較有關的惡性疾病,依據各項研究顯示,家族性的胰臟炎、家族性腸道多發性息肉、或是Peutz-Jeghers症候群等均有可能導致胰臟癌的發生。胰臟癌組織的基因或分子改變,經過去多年的研究已知:K-ras基因是較有關連的致癌基因,胰臟癌細胞約有50~80%會呈現K-ras基因的陽性表現。此外,p53,p16,DPC4等,也都是被發現和胰臟癌有關的抑癌基因。 雖然現今國內外對上述四種基因和胰臟癌關係的研究已有相當的了解,但臨床上仍無法預防胰臟癌發生或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化學治療新藥-Gemcitabine雖然對部分胰臟癌病人有療效,但也不過可延長數個月的存活時間。我們相信可能尚有未發現的胰臟癌產生相關基因,或許未來醫學界將可發現更有意義的致癌或抑癌等基因,而可發展出更有效的治療新藥。因此,如能以現今更先進的基因體研究技術,如DNA微陣列、或蛋白質體等方法,作為胰臟癌細胞的異常基因表現的研究,將能更詳細地解開胰臟癌細胞基因改變的奧秘,及發展出更簡易的偵測檢查方法,或是合成治癌新藥。希望不久的將來,隨著醫學研究的精進,將會有更多的發現及治療新法來控制此一棘手的癌症。 [[Category:cancer]]
返回至
胰臟癌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