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查看“皮膚癌”的源代码
←
皮膚癌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ncer}} '''皮膚癌疾病概述''' 皮膚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是為常見,約占皮膚癌的90%,以下主要對此兩種疾病進行論述。 皮膚癌主要發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細胞癌多見於40歲以上,鱗狀細胞癌多見於50歲以上者。一般以50~60歲本病的發病高峰,40歲以下少見,20歲以下罕見。本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為2:1。約80%發生於身體的暴露部位,如頭、面、頸、手背等部位,少數發生於非暴露部位。如基底細胞癌好發於顏面及頸部,而且多在口以上,如眼眶、鼻、頰、前額、耳周圍等部位,亦常見於手背、前臂及背的上部;鱗狀細胞癌半數以上發於頭頸部,此個四肢、軀幹皆見,頭部好發於頰部、頭皮、眼瞼、顳、額等,四肢好發於手背及足。一般認為手掌及腳底不發生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 皮膚癌分型 == 一、病因病機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其發生可能與過度的日光曝曬、放射線、砷劑、焦油衍化物等長期刺激有關。燒傷瘢痕、粘膜白斑、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瘺管、盤狀紅斑狼瘡、射線皮炎等皮膚損害亦可繼發本病。但很多病人沒有明顯的病因。 (二)病機 古人雲:"正氣虛則為岩"。易引起正氣虛衰的原因,不外情志內傷,沖任不調,飲食不節,體內陰陽失衡,臟腑經絡功能障礙,發生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積塊結聚而發生腫瘤。《外科證治全書,石疽》指出,若局部皮膚"現小塊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後必發大痛,不潰而死"。它描述的腫物形態及預後與皮膚惡性腫瘤非常相似。 中醫認為皮膚為人之藩籬,易受外邪侵襲,其為病不僅與外感六淫有關,亦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連。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失調,則皮毛不潤;肝藏血,疏調血道,肝陰血不足,則皮膚血燥不榮;脾與外邪相夾為患。可見皮膚癌與肺、肝、脾之關係最為密切。外感六淫,風毒燥熱之邪,久羈留戀,內耗陰血,奪精灼液,或濕毒久留,皆可變生惡瘡,發為本病。 二、分型 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特發性出血性肉瘤(Kaposi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血管肉瘤等。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都具有惡性程度低,發展緩慢,容易發現及方便活檢的特點,容易作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故預後良好。茲就其臨床症狀體征分述如下。 1.基底細胞癌 一般分為4型,最常見的是結節潰瘍型。 (1)結節潰瘍型:初起是表皮出現一個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蠟樣小結節,一般表皮相當硬,表面上常有小數擴張的毛細血管,略高於皮膚表面,或僅似紅斑而並不顯隆起,或略呈結節狀,表面的皮膚輕度向下凹陷。結節可逐漸擴大或新的損害在附近出現,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有蠟樣光澤的盤形斑塊,中央往往結成棕色、黃褐色或黯灰色痂,繼而痂下發生潰瘍,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潰瘍,大小自指甲蓋至銅錢大小不等,潰瘍邊緣堅實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狀並凸凹不平,周圍皮膚無炎症,底部呈珍珠樣或蠟樣外觀,有時損害表面完全為痂所覆蓋。潰瘍緩慢向四周及深部擴展,有如鼠咬狀,形成基底細胞癌的一種典型臨床形態,名為侵蝕性潰瘍。潰瘍可部分癒合而發生瘢痕,亦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甚至軟骨及骨骼。各種組織可被摧毀而成深坑狀。發生於面部能破壞鼻、耳、眼眶及上頜竇等部位的軟骨和骨組織,引起出血或顱內侵犯或毀形。基底細胞癌損害發展緩慢,一般極少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也不轉移到別處。 (2)色素型:結節較平面淺,損害與結節潰瘍型相同。由於含有較多色素,損害邊緣除有珍珠色光澤外,還點狀或網狀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見有色素沉著,結痂後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顆粒狀,與惡性黑色素瘤類似,容易誤診。 (3)硬斑狀或纖維化型:常見於頭頸部,為堅硬淡黃色或黃白色斑塊,略微隆起,邊界不清,似硬斑病樣,可長期保持完整,最後發生潰破。 (4)淺表型:皮損表淺,多發生於軀幹,呈一片或數片浸潤性紅斑,表面脫屑或結痂,邊緣或整個皮損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邊緣呈細小珍珠樣或線條樣堤狀。本型最後可纖維化。類似銀屑病、濕疹或脂溢性皮炎。 2.鱗狀細胞癌 早期的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臨床表現上無明顯區別。但是鱗狀細胞癌多發生于長期不正常狀態的皮膚,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轉變而成。初起皮膚損害往往是一個乾燥的、如小米粒至黃豆大堅硬之丘疹或小結節,表面呈黯紅色或有毛細血管擴張,粗糙不平,中央有緊密附著的角質物,不易剝離,用力剝離則易引起出血,剝離後將再長出角質性物質。以後中央可發生潰瘍,潰破面不斷增大,其發展較基底細胞癌為快。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個乳白色顆粒或壞死組織的癌性潰瘍。有時形成相當深度的潰穴,狀似火山噴口,合併感染則有粘稠膿液,臭味異常,自覺疼痛,有的鱗狀細胞癌向外發展,可與深部組織粘連,形成基底廣闊的贅生物,外表像乳狀或菜花樣腫瘤。 本病發展較快,破壞性大,可伸入結締組織、軟骨、骨膜及骨骼,常可發生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晚期可發生內臟轉移。尤其是粘膜的鱗狀細胞癌往往容易轉移。 == 皮膚癌臨床分期 == 1.TNM分期 原發腫瘤(T)分期: T:無法對原發腫瘤作出估計。 Tx:未發現原發腫瘤。 T0:原位癌。 Tis:腫瘤最大直徑≤2cm。 T1:腫瘤最大直徑>2cm,但≤5cm。 T2:腫瘤最大直徑>5cm。 T3:腫瘤侵及深部皮膚下的結構,如軟骨、骨骼肌或骨。 ::注:若同時有多個腫瘤,應以這些腫瘤中T項分類中最高的為難,並在括弧中指明腫瘤數目,如T2(5)。 區域淋巴結(N)分期: Nx:無法對區域淋巴結作出估計。 N0:未發現區域淋巴結轉移。 N1:區域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分期: Mx:不能確定有無遠處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2.臨床分期: O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T3N0M0。 Ⅲ期:T4N0M0;任何T,N1,M0。 Ⅳ期:任何T,任何N,M1。 == 皮膚癌中醫治療 == (一)辨證分型治療 本病中醫辨治尤其要注意肝、脾、血熱、血燥、血虛以及濕毒痰濁。 1.脾虛痰凝型 證候:皮膚中呈囊腫塊,內含較多粘液,色呈蠟黃,逐漸增大,亦可破潰流液,其味惡臭,食少納差,或有腹脹消瘦,舌黯紅,苔膩,脈滑。 治法:健脾利濕,軟堅散結。 方藥:羌活勝濕熱加減。羌活、獨活、白芷、防風、川芎、白術、白芥子各10g,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豬苓、紫河車、夏枯草、莪術、山慈菇各15g。 若見形瘦骨,加黃芪20g、黨參15g以健脾益氣;夜寐不寧者加炙遠志、酸棗仁、合歡皮各15g以寧心安神;破潰流液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各20g以加強燥濕解毒之力;有淋巴結轉移者,加昆布、海藻各15g,或加用西黃丸、醒消丸內服以軟堅散結。 2.血瘀痰結型 證候:皮膚起丘疹或小結節,硬塊,逐漸擴大,中央部糜爛,結黃色痂,邊緣隆起,有蠟樣結節,邊界不清,發展緩慢。或長期保持完整之淡黃色小硬結,最終破潰,舌黯紅,苔膩,脈沉滑。 治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藥:活血逐瘀湯加減。當歸、桃仁、丹皮、蘇木、莪術、白僵蠶各10g,瓜蔞、赤白芍、海澡、野百合各15g,山慈菇20g,丹參、牡蠣、白花蛇舌草各30g。 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芩、黨參各15g以健脾止泄;腹脹納呆者加法半夏、陂皮、白術各10g以健脾理氣;皮膚乾燥或癢者加防風10g,地膚子、金銀花各20g以疏風解毒。 3.肝鬱血燥型 證候:皮膚起小結節,質硬,潰後不易收口,邊緣高起,色黯紅,如翻花狀或菜花狀,性情急躁,心煩易怒,胸脅苦滿,舌邊尖紅或有瘀斑,舌苔薄黃或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養血活血。 方藥:丹梔消遙化裁。丹皮、柴胡、當歸、香附、三棱、莪術、桃仁、白術各10,梔子12,赤白芍、茯苓各15g,白花蛇舌草、草河車各30g。 若出血不止者,加生蒲黃、生地榆各10g,仙鶴草30g以清熱止血;胸悶甚者加厚朴、郁金各10g以理氣解鬱。 4.血熱濕毒型 證候:初起皮膚為一隆起米粒大至黃豆大小丘疹或小結節,呈黯紅色,中央可結黃褐色或黯灰色痂,邊緣隆起堅硬,日久病損可逐漸擴大,甚至形成潰瘍,流液流血,其味惡臭或為滲液所蓋,久久不愈。亦有形成較深潰口,如翻花狀或外突成菜花樣,舌紅,苔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涼血,除濕解毒。 方藥:除濕解毒湯化裁。白鮮皮20g,生薏苡仁、土茯苓、白花舌蛇草、仙鶴草各30g,大豆黃卷、梔子、丹皮、連翹、紫花地丁、金銀花、半枝蓮各15g,生甘草10g。 若腫塊疼痛較甚,加延胡索15g,乳、沒各10g以活血鎮痛;腫塊堅硬者加牡蠣、丹參各30g,昆布15g以軟堅散結;口幹苦者加黃芩10g、竹茹15g以清肝降火;發熱者加柴胡10g、地骨皮30g以除虛熱。 (二)專方驗方 1.瀉火散加味 生石膏、防風各12g,藿香、炒梔子、甘草各9g,全蠍6g,全蜈蚣2條,水煎服,日1劑。或用散劑,上方共研細末,日服2次,每次9g,白開水送下。主治鱗狀上皮癌。 2.生地、茯苓皮各12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g,紫花地丁15g,當歸、赤芍、貝母、僵蠶、幹蟾皮、三棱、莪術、王不留行子、金銀花、澤瀉各9g,甘草4.5g,每日1劑,分兩次水煎服。外敷金黃散、千金散,4天換一次。主治皮膚鱗狀細胞癌。 3.丹參、赤芍、桃仁、當歸、幹蟾皮、澤瀉、僵蠶各9g,蒲公英30g,茯苓皮12g,川芎、甘草得4.5g,三七1.5g(另吞)。若出現傷陰表現,加用大劑生地、石斛、玄參、天花粉等。每日1劑,分兩次水煎服。外敷金黃膏、桃花散。主治面部鱗狀細胞癌。 4.中醫組方 A.銅青注射液:由銅綠金龜子、青娘子提取製成。內含有效成分15%,主要為斑蝥素。 B.螬刺注射液:由綠刺蛾、蠐螬提取製成。內含有效成分15%,主要為氨基酸。 C.三蟲膏:馬陸(鮮)、斑蝥(鮮)、埋葬蟲各20g,硫黃30g,紅吡15g,冰片15g,麝香5g,皂角刺、威靈仙各20g。 D.鱗狀細胞癌用藥:山慈菇、秋水仙、莪術、山豆根、龍葵、黃藥子、夏枯草球、蒲公英、魚腥草、丹參、赤芍、腫節風。 E.基底細胞癌用藥:白花蛇舌草、蚤休、薏苡仁、豬苓、蛇黴、菝葜、娃兒藤、半邊蓮、墓回頭。 以上方A、方B用作肌內注射,每日2支,二種注射每12小時交替注射一次。同時外敷方C三蟲膏,即將前3味藥搗爛,後6味藥共研細末後,諸藥混勻,外敷癌腫上,蓋以紗布。方D或方E水煎服,日1劑。 (三)外治法 1.外洗方 皮膚癌形成潰瘍或向外呈菜花樣瘤、感染流膿流汁、惡臭污穢者,可在外敷藥前,用下列處方煎湯泡洗:蛇床子、龍葵、敗醬草、蒲公英。浸洗患處,每日1~2次。 2.農吉利流浸膏 將農吉利製成浸膏,塗於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3.蟾酥軟膏 取蟾酥10g,溶於30ml清洗液中,再加入40g磺胺軟膏。上藥調勻,每次適量外敷腫瘤處。 4.用仙人掌,刮去皮刺,搗如泥,攤於紗布之上,敷患處,複以繃帶包紮固定。敷藥同時取全蠍7只,黃泥封煆,研細,黃酒沖服,每週一次。 5.爐甘石60g,密陀僧60g,冰片1.5g,共研細末,再與豬板油250g搗勻,捶成軟膏狀,塗於膏狀,塗於患處。治療癌性潰瘍。 6.抗皮膚癌方 A.紅砒30g,指甲15g,頭髮15g,紅棗10g,麵粉30g。將前3種搗碎,放入去核紅棗中,外包堿發麵粉,製成龍眼大小麵團,放入木炭文火烘,烘至冒白煙為度,後取出研成細末,油調成糊狀即成;B.貓頭1只,用麵粉團包裹好,用烘箱烘乾,後除去外層麵粉團,將烘乾貓頭研成細末,麻油調成糊狀即成。先用A方外敷患處2~3,外敷感覺疼痛,後改用B方,外敷患處4~5天。外敷面積包括腫瘤病灶和病灶外正常皮膚0.5cm為宜。A方與B方交替外敷患處。 7.皮癌淨 紅吡50g,指甲5g,頭髮5g,大棗去核71g,堿發白麵172g。將大棗去核、紅吡研末,頭髮剪短,指甲切碎。將紅吡、指甲、頭髮混合,放入大棗內,外用堿發白麵包裹如元宵樣,再將包好的藥丸放在煤火或木炭中燒烤,火力不宜過大,力求受火均勻。燒成的藥丸,研成細粉過篩,密封,備用。若腫瘤破潰,分泌物多者,可用藥粉直接撒在瘤體表面。若瘤體表面乾燥,用香油調敷,每日換藥1~2次。使用時應注意將藥塗在包括根部的整個瘤體,不要塗在正常組織上。瘤體過大者,可分區分批塗藥。用藥後紅腫疼痛嚴重者,可減少用藥次數。 8.皮癌靈 A.威靈仙、石菖蒲各3g,土細辛、黃樟根1.5g,大羅傘根、雞骨香、兩面針各6g。B.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陳皮各6g,乳香、沒藥、樸硝、樟腦粉各3g。C.金沙牛20只,樟腦粉0.3g,梅片、蟾酥各3g.以上3方藥物,分別研製成細末,充分混合均勻,置搪瓷大碗內,上覆小瓷碗,邊緣用炒鹽密封,緩漸加熱至蓋瓷碗燙手為止。放涼後除去細鹽,取下瓷碗,刮取昇華物,研細末,然後再加入約為藥粉1/4量的白降丹和等量的白及粉,混合後加水適量,搓成小丸,陰乾。清洗癌腫皮膚,將藥丸置於上面,以蓋滿腫塊表面為度,藥丸間稍留空隙,然後鋪上敷料,包緊固定,每3~5天換藥一次。 (四)飲食調養 1.手術後飲食 皮膚癌手術後,耗氣傷血,宜多食用補氣養血之品,選用粳米、扁豆、大棗、龍眼、荔枝、香菇、鵪鶉蛋、胡蘿蔔、山藥、藕粉粥、豆類等。 2.放療時飲食 放療時耗損陰液,宜多食滋陰養液之物,選用鮮蔬菜、鮮水果如菠菜、水白菜、藕、白梨、香蕉、葡萄及泥鰍、海參、甘蔗粥等。 3.化療時飲食 化療時氣血兩損,宜常服養氣之品,選用核桃仁、桑椹、白木耳、香菇、菱角、苡米粥、黃鱔等。 == 皮膚癌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作為皮膚癌首選的治療方法,適當的手術切除治療,治治癒率達90%~100%。切除時,應距離腫瘤0.5~2cm作皮膚切口,並需要足夠的深度,盡可能作廣泛的切除。頭皮、軀幹和四肢的鱗狀細胞癌切除應適當增加至2~5cm。對於已證實的區域淋巴結轉移者,應行淋巴結清掃術,但不必作預防性的清掃術。當骨或主要血管和神經受累時,則需要截肢。電刀切除優於單純手術切除,因為乾燥對開放傷口有利。化學外科治療效果較好,但費時,代價較高。對切除範圍較大者應切除的實施植皮術。 == 皮膚癌放射治療 == 皮膚癌位置表淺,邊界清楚,直視下照射定位精確。一般鱗狀細胞癌對放射線中度敏感,基底細胞癌對放射線特別敏感,而且皮膚耐受性較高。因此,發生於暴露部位的病灶,手術切除後易致瘢痕形成,影響美容和功能。老年體弱,有手術禁忌證(有糖尿病、腎臟、心臟疾患等)者,均可選用放射治療。但對瘢痕組織上的病灶(燒傷瘢痕)、以前放療區、血供不佳或腫瘤累及骨和軟骨,如頭皮、手指、鼻、耳等處都不適宜於放療。放射源首選電子線,其次為接觸X線或淺層X線,照射野邊緣應超過腫瘤0.5~1cm,腫瘤邊界不清者,則將邊緣擴3~4cm。根據病變大小採用垂直、切線或多野照射。一般腫瘤劑量60~70GY/6~8周,基底細胞癌所需劑量稍小,治療中應根據腫瘤退縮情況調整射野及劑量。腫瘤直徑小於1cm,可用X線接觸治療,總量60~70GY,每次20~30GY,間隔3天,共照2~3次,應注意保護周圍組織。 == 皮膚癌治療之化學治療 == (一)皮膚癌局部治療 1.氟尿嘧啶(5-FU) 對皮膚癌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局部用藥因很少全身吸收,故毒性小,而且一般很少殘留癍痕。局部應用濃度為0.1%-5%。多應用5%的5-FU油膏外塗,每日1-2次,連用4周。若在外塗氟尿嘧啶之前或同時進行液氮冰凍治療,則皮膚癌治療療效更快更好。也有用2%普魯卡因2-4ml,5-FU0.25-0.5g,去甲腎上腺素0.5-1ml混合,先在癌瘤四周皮下、健皮內作浸潤注射,然後再在癌內作多方向注射,3-5日一次。 2.博萊黴素(BLM)或平陽黴素(PYM) 國內多用0.1%-0.2%博萊黴素軟膏外塗,每日1-2次,一般無毒副作用。 (二)皮膚癌全身治療 主要適用於皮膚癌症狀表現不宜作手術切除或放療的晚期病例;手術和(或)放療後懷懷疑有殘留病變及轉移的患者。多用博萊黴素或平陽黴素10mg/次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每週2~3次,可加用環磷醯胺400~600mg/m2,靜脈注射,每週一次,4~6周為一療程。 [[Category:cancer]]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Cancer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皮膚癌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