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查看“挪威的森林 第二章”的源代码
←
挪威的森林 第二章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很久以前,大約是二十年前,我曾在一幢學生宿舍里住過。當時我十八歲,才剛上大學而已。爸媽擔心我一來在東京人生地不熟,二來又是頭一次离家,所以幫我找了這個宿舍。這儿不但供應三餐,而且設備齊全,兩老都覺得,即使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初出茅廬的少年,也應該能夠适應才是。當然,錢也是個因素。住宿舍的花費要比一個人過活便宜得多了,因為你只要准備好棉被和台燈,其他的就都不必買了。如果可能,我自然希望一個人租個公寓,過得舒服自在一些,不過,一想到私立大學的入學金、學費,還有生活費,我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何況,只是找個地方栖身而已,并不需要太講究。 <BR> 這幢宿舍位在東京都內一個視野良好的高台上。占地很廣,四周還圍著高高的石牆。一進大門,迎面便是一棵高大的櫸樹聳立在那儿,樹齡少說也有一百五十年。站在樹底下仰頭一看,天空都教綠葉給遮得無間無隙。 <BR> 水泥道是繞著這棵巨樹的,之后才成一直線穿過院子。院子的兩側分踞兩棟三層樓高的水泥建物,平行并排。這种大型建有許多窗子,看上去總給人一种像是由公寓整修而成的監獄,或是由監獄整修而成的公寓的感覺。不過絕對不會有不洁或陰暗的印象。從敞開的窗子你可以听見收音机的聲音。而且每一個房間的窗都是乳白色,就算晒了太陽也看不出褪色的痕跡。 <BR> 從水泥道上往前直走,迎面是一棟二層樓建,正是本都。一樓是餐廳和大型公共澡堂,二樓則有禮堂和几個會議室,甚至也有貴賓室,就是不知道到底是用來做啥的。本部旁邊是第三棟宿舍,也是一棟三層樓建。院子很大,綠色的草皮上有台水車溜溜地轉來轉去,陽光在車子上閃閃發亮。而本部后面,則是一塊棒球和足球兼用的場地和六個网球場。設備的确是盡善盡美。 <BR> 整個學生宿舍只有一個基本的疑點。它的經營者是一個以某极右派人士為中心的財團法人,而它的經營方針這自然是我個人主觀的看法扭曲得相當蹊蹺。你只要翻翻住宿手冊和宿舍條規就能知道個大概了。“教育的基本方針在于為國家培育有用的人才”,這是宿舍的始創本意。許多財界人士表面上是出于贊同才捐出個人財產,但實際上的用意則曖昧模糊,和這社會上的其他團体沒有兩樣。沒有人知道他們真正的目的。有人說這只是單純的避稅對策,也有人說是一种沽名釣譽的行為,更有人說他們是藉口蓋宿舍,目的只是想把這塊一等土地以類似詐欺的方式弄到手而已。還有人說,其實都錯了,真正的用意要更复雜得多了。他說,經營者是打算以住宿生為班底,組成一個政經界的地下派系。不過,事實上宿舍里确實有個特權集團,專門吸收住宿生中的佼佼者為團員。詳細的情形我雖不很清楚,但我知道他們每個月都要召開好几次的研究會,經營者也參与其中。听說只要加入為團員,將來便不愁沒有工作。眾說紛云,我實在也無法判斷究竟孰是孰非,但這些說法有一個共通點,即“反正這鬼地方是有些蹊蹺的”。 <BR> 盡管如此,從一九六八年春到七Ο年春的兩年,我就都在這個“有些蹊蹺”的宿舍度過。要是有人問我,為什么能在這种“蹊蹺”的地方過了整整兩年,我也答不上來。如果只是過過單純的日常生活的話,管他是右派也好,左派也好,是偽善也好,偽惡也罷,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么差別。 <BR> 每天一早,庄嚴的升旗典禮便揭開一整天宿舍生活的序幕。當然也播放國歌。 <BR> 就好比說進行曲离不開体育報導一樣,國歌自然也离不開升旗典禮。升旗台就安置在院子的正中央,不管從那一棟的宿舍窗口都看得見。 <BR> 主持升旗典禮的是東宿舍(我住的宿舍)的舍監。他長得高頭大馬,目光銳利,年紀約在六十歲左右。滿頭怒發混雜著几許白發,晒黑了的脖子上有道長長的傷痕。听說他是陸軍中野學校出身,但不知是真是假。在他身邊有個仿佛是升旗幫手的學生,沒有人知道這個學生的來歷。他理了個小平頭,老是穿著學生制服,也不知道他姓啥叫啥,住哪個房間。我從不曾在餐廳或澡堂里遇過他,是否真是學生也不知道。不過因為他總是穿著學生制服,想來大概是學生吧。否則實在也猜不出來會是什么人。和“中野學校”先生不同,他長得矮矮胖胖,膚色白皙。就是這么一對寶,每天早上六點准時在宿舍的院子里升旗。 <BR> 剛搬進宿舍時,好奇起見,我常特地在六點鐘起床參觀這項愛國儀式。早上六點正,几乎是和收音机的報時分秒不差,這對寶便出現在院子里,“學生制服”不消說,自然是穿著學生制服,外加黑皮鞋;而“中野學校”則一身運動服打扮,外加一雙白色布鞋。“學生制服”提著一口薄薄的桐木箱,“中野學校”則提著一台新力牌的手提錄音机。“中野學校”將錄音机放在升旗台邊之后,“學生制服”便打開木箱。箱子里放著一面折得四四方方的國旗。這時,“學生制服”恭恭敬敬地將國旗遞給“中野學校”,好讓他為旗穿繩,然后“學生制服”便按下錄音机的電源開關。 <BR> “我皇治世”(譯注:日本國歌名)國旗攀著旗竿,冉冉上升。 <BR> 唱到“小石的……”時,國旗才升到旗竿中央,唱到“暫且……”時,旗子已經升到頂端了。兩人挺直腰(立正),目不轉睛地仰望國旗。如果這時天空晴朗,又吹著風的話,那可真是一幕感人的景象了。 <BR> 傍晚的降旗典禮和升旗典禮大致相同。只不過順序正好和早上相反。傍晚時是讓國旗冉冉下降,然后收進木箱子里。晚上不挂國旗。 <BR> 為什么晚上不挂國旗?我不知道。晚上這段時間,國家還不是一樣存在著,還不是有很多人在工怍?像是火車、計程車的司机、酒吧小姐、上夜班的消防隊、大樓的夜間警衛等。而這些人都得不到國家的庇護,我總覺得很不公平。但也許這其實并不挺嚴重罷!大概也沒有人會注意這些罷?會注意的大概只有像我這种人!再說,我也不過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想到而已,也沒打算再深究下去。 <BR> 宿舍分配房間,原則上是一、二年級學生兩個人一間房,三、四年級學生則一人一間。住兩個人的房間約六個榻榻米大,呈長方形,房間盡頭的牆壁上鑲著一面鋁門窗,窗前則分別安上兩組可以背向讀書的書桌椅。在房門口的左手邊還放了一張雙層的鐵床。家具看來都极簡單牢固。除了書桌和床,另外還有兩個柜子,一張小小的咖啡桌,一個固定了的架子。再怎么往好的方面想,你也絕對沒法說這是個詩情畫意的環境。大部分的房間架子上都擺著電晶体收音机、吹風机、熱水瓶、電熱器、即溶咖啡、茶包、方糖、煮泡面的鍋子和簡單的餐具等等。在水泥壁上貼了些“平凡出擊”里的裸照,或是一些不知從哪儿撕來的小電影的海報。也有人開玩笑地貼了兩頭豬交配的照片,不過這算是极少見的。大部分都是貼裸女或年輕女歌星、女演員的照片。而桌上的書架上則擺了一些教科書、字典、小說等。 <BR> 由于住的是清一色的男生,大部分的房間都髒得不像話。垃圾筒底黏著些發了霉的橘子皮,被當作菸灰缸來用的空罐子,積了足足有十七公分的菸灰,一冒起煙來,就立刻倒些咖啡或啤酒來滅火,所以房里總是彌漫著一股餿味。每一种餐具都髒兮兮的,到處更是都黏著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地板上也盡是些泡面袋子、空啤酒瓶、蓋子什么的。但就是沒有人會想到要拿支掃把將這些廢物掃進畚斗,再拿到垃圾桶去倒。因此,只要一吹起風,地板上的灰塵便跟著飛揚起來,弄得房里灰蒙蒙的。而且,每個房間都飄著一股令人難以忍受的怪味道。味道固然是依房間不同而略有差別,但构成味道的“分子”几乎是一模一樣。沒別的,就是汗、体臭、還有垃圾。由于大伙儿把髒衣服全堆在床底下,再加上沒有人定期去晒晒棉被,棉被又吸進了大量的汗水,味道就臭不可聞。在這一片混沌之中,居然沒有致命的傳染病發生,直到今天我仍覺得不可思議。 <BR> 不過和他們比起來,我的房間卻干淨得像太平間一樣。地板一塵不染,玻璃窗閃閃發亮,棉被一星期晒一次,鉛筆好端端地收到鉛筆盒里,連窗都一個月洗一次。我的室友愛干淨愛到几近病態。我對其他人說:“這家伙連窗都拆下來冼。”居然沒有人相信。沒有人知道窗是必須經常清洗的。大家都相信窗一挂上去就挂個大半輩子。“他神經病呀?”他們說道。于是,自此以后,大伙儿都管他叫“納粹”或“突擊隊”。 <BR> 我們的房間不貼暴露的照片,貼的是阿姆斯特丹運河的照片。我本來貼了張裸女,但他卻說:“喂!渡邊,我……我可不喜歡這玩意儿……”,然后就將它撕下,換上運河的照片。我倒也并不是非貼裸照不可。所以也就沒說話了。不過,到我房間來玩的人看了那張運河照片,都說:“這是什么東西啊?”我答道:“『突擊隊』可是一邊盯著,一邊手淫喲!”我只是開玩笑地隨便說說而已,沒想到大伙儿全爽快地相信了。因為大伙儿實在太爽快了,連我自己都忍不住要相信這是真的了呢! <BR> 而且,大伙儿對我和“突擊隊”住在一塊儿的事,都抱著同情的態度,但我倒不怎么厭惡他。只要我把自己弄得干干淨淨的,他倒是不怎么干涉我,我反而樂得清閒。掃地是他,晒棉被是他,倒垃圾還是他。我要是一忙起來就三天不洗澡的,等到發出臭味,他使會忠告我該洗澡了;或是忠告我該去理發、剃鼻毛了。比較傷腦筋的是,只要有一只虫出現,他就拿著殺虫劑繞著房里四處噴。這時,我便只好躲到隔壁房間的那一片混沌之中了。 <BR> “突擊隊”在某國立大學里攻讀地理。 <BR> “我呀,正在背地……地圖。”第一次見面時,他對我說道。 <BR> “你喜歡地圖呀?”我問道。 <BR> “唔!大學畢業以后,我想進國土地理院去做地……地圖。” <BR> 我深深体會出這世界上的人們果然是有著各种不同的希望。不同的人生目標。 <BR> 這還是我到東京之后第一次有所感的事情之一。在現今的社會里,對制作地圖有興趣、有熱愛的人少之又少盡管實際上也不需要太多這的确教人很傷腦筋。 <BR> 但是一個一說出“地圖”兩個字就開始口吃的人會想進國土地理院,實在有點詭异。“突擊隊”并不一定是一開口就會口吃的人,可是只要一說到“地圖”這個字眼,便百分之百,立刻口吃了起來。 <BR> “你……你念什么?”他問道。 <BR> “戲劇。”我回答。 <BR> “戲劇?意思是演戲?” <BR> “不!不是。是讀劇本、研究戲劇。像拉席爾啦、伊友奈斯利啦、莎士比亞的。” <BR> 他表示他只听說過莎士比亞。其實連我自己也几乎可說是沒听過。只是作筆記時曾寫過罷了。 <BR> “你就喜歡這些?”他問道。 <BR> “談不上特別喜歡。”我說。 <BR> 這個回答使他感到有些困惑。一困惑起來,口吃便愈形嚴重,使我覺得自己似乎很不應該。 <BR> “我什么都喜歡,”我解釋道:“什么民族學呀、東洋史,我通通喜歡。只是有時會比較喜歡戲劇,如此而已。”不過,這段說明自然說服不了他。 <BR> “我還是不懂,”他确實是一副不解的表情。“我……我喜歡地……地圖,所以才念地……地理,所以才專程到東京來上大學,要家人寄錢給我用。可是你又是不一樣的動机……” <BR> 其實他的動机才是正确的。但我已經懶于解釋了。之后,我們便將火柴棒折成兩段來決定上下。結果他睡上,我睡下。 <BR> 平日他總是穿著白襯衫、黑長褲,再套上一件藍色毛衣。小平頭、高個子、高顴骨。到學校上課時則穿學生制服。鞋子、書包一律全黑,看上去倒是一副十足的右派學生打扮。所以說,他對政冶是百分之百的沒興趣,盡管大伙儿給他起了個渾名叫“突擊隊”。他之所以老是穿同一套衣服,也是因為懶得挑衣服穿的關系。他只關心海岸線的變化啦、新鐵路隧道完工等等這類的新聞事件。只要一談起這方面的話題,他就會一面口吃、一面咿咿呀呀地談上一、兩個鐘頭,直到你想逃跑或打瞌睡為止。 <BR> 而每天早上的“我皇治世”則是他的鬧鐘,只要一听見,他就起床。這么看來,那堂堂皇皇、煞有介事的升旗典禮倒也不是完全沒有价值。起床之后。他便穿上衣服,然后到盥洗室去刷牙洗臉。一開始刷牙洗臉,總是非大半天不肯出來。教人忍不住要怀疑他會不會是把牙齒一顆顆拔下來洗。好不容易回到房里,“幫!幫!”几聲扯平毛巾的皺褶,將它攤放在暖气孔上烘干,跟著又把牙刷和肥皂放回架子上,之后便扭開收音机開始做起收音机体操來。 <BR> 由于我習慣熬夜讀書,因此早上總得睡到八點左右。常常,他已經起床嗦嗦地開始忙,或是開始做体操,我還是好夢方酣的時候。可是,這時若是正好碰上体操中跳躍的那一節,我一定會醒過來。你非醒來不可。因為他每跳一次也确實是跳得很高就會震得我的床上下晃動、嘎嘎作響。我隱忍了三天。因為有人勸我說團体生活必須作某种程度的忍耐。但是到了第四天早上,我實在已經忍無可忍了。 <BR> “對不起啦!你能不能到屋頂上去做收音机体操呀?”我斬釘截鐵地說道。 <BR> “你在這里做會把我吵醒。” <BR> “可是已經六點半了啊!”他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 <BR> “我知道是六點半啊!但是六點半對我來說還是睡覺的時間。沒什么理由,反正就是這樣!” <BR> “不行呀!到屋頂去做的話,三樓的人會說話。這房間下面是倉庫,沒有人會說。” <BR> “那你到院子去做好了!在草坪上做!” <BR> “那也不行呀!我……我的收音机不是電晶体的,沒有電源就不能用,沒有音樂我就不能做体操了呀!” <BR> 他的收音机确實是古董型的,而我的雖是電晶体的,但卻只能接收FM的音樂,這下子可好了。 <BR> “彼此作一點讓步吧!”我說。“你還是做你的体操,但跳躍那一節就省了吧!跳起來真吵死人了!這樣可以了吧?” <BR> “咦!跳躍?”他仿佛吃了一惊,又追問道:“什么跳躍?” <BR> “跳躍就是跳躍嘛!碰碰跳的那种呀!” <BR> “沒有啊!” <BR> 我的頭開始痛了。心里是已經不想再計較了,但又覺得說出口的事不弄清楚又不行,我便真的哼起NHK電台体操節目的第一首旋律,然后在地板上“碰!碰!”地跳了起來。 <BR> “你看,就是這個呀!有沒有?” <BR> “哦!對了!是有呀!我忘……忘了。” <BR> “所以說呀!”我坐回床上說道。“就這一節省了好嗎?其他的我都可以忍受。省了這一節,讓我好好睡覺,行嗎?” <BR> “不行!”他爽快地說道。“我無論如何不能把這一節省掉。十年來,我每天都做,只要一開做,就毫無意識地做到結束。省掉一節的話,我就完全做不起來了。” <BR> 我還能說什么?到底還能說些什么?最省事的做法就是趁他不在的時候,把那台可惡的收音机扔到窗外去,但倘若真這么做了,勢必會大大地引來一番革命。因為“突擊隊”是一個非常愛惜自己“財產”的人。我一時語塞,呆呆地坐在床邊。 <BR> 這時,他倒笑嘻嘻地安慰起我來了。 <BR> “渡……渡邊,一塊儿起床做体操不就得了?”說罷,便吃他的早餐去了。 <BR> 我把“突擊隊”和他的收音机体操的事說給直子听,直子咯咯地笑個不停。我原先并沒打算拿它當笑話來講,但結果卻連我自己也笑了。她的笑臉即便是一閃即逝可真是久違了。 <BR> 我和直子在四谷下了電車,便沿著鐵路旁的長堤走到市谷去。這是五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早上的一場傾盆大雨在中午之前就停了,低垂郁結的烏云被南邊吹來的風吹得不知去向。鮮綠的櫻樹迎風搖曳,陽光在上頭閃閃發亮。那陽光已是初夏的陽光。擦肩而過的人們已經脫去毛衣、外套,將它披在肩上或抱在怀里。在星期天午后和煦的陽光下,人人看來仿佛都沉浸在幸福之中。長堤的對側有個网球場,一個年輕男人脫下襯衫,只穿著短褲在揮舞著球拍。兩個修女整整齊齊地里著一襲黑色的冬制服,讓人覺得夏日的陽光對她們似乎是莫可奈何。不過兩人仍舊帶著一副滿足的表情,邊晒太陽邊談天。 <BR> 走了十五分鐘,背部滲出汗來了,我便脫下厚棉質襯衫,僅余一件T恤。她則將淡灰色運動服的袖子卷至上臂。運動服看上去似乎已經下水多次了,顏色褪得很好看。我記得很久以前也曾見她穿過,但已記不大清楚了。只覺得仿佛見過。當時,我對直子的印象并不那么深刻。 <BR> “團体生活好嗎?和別人住一起愉快嗎?”直子問道。 <BR> “我不知道。還不到一個月嘛!”我說。“不過也還不坏啦!至少還沒有什么事讓你無法忍受的。” <BR> 她在飲水處站定,喝了小小一口水,又從褲袋里掏出白色手帕來抹抹嘴。這才彎下腰來小心翼翼地系了鞋帶。 <BR> “喂!你想我也能過那种生活嗎?” <BR> “你指團体生活嗎?” <BR> “嗯!”直子說道。 <BR> “唔……那得看個人的想法了。說煩人倒也挺煩人的。規定多不說,又有一些傲個半死的蠢家伙,還有人一大早六點半爬起來做体操。不過,一想到這种人哪儿都有,也就不那么在意了。你反正知道自己非得住那儿不可,就能住下去了。就是這么回事。” <BR> “說的也是。”她點點頭,有一會儿陷入沉思,然后仿佛想窺探些什么似的,深深地凝視著我的眼。仔細一看,她的雙眸竟清澈深邃得令人心惊。我從不曾發現到她有著如此清澈的眸子。說起來,我實在也不曾有過凝視她的机會。這還是頭一回兩人一塊散步,頭一回聊了這么多的話。 <BR> “你要搬到學生宿舍去嗎?”我問道。 <BR> “不!不是的。”直子說。“我只是在想,團体生活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已。然后……”直子咬著唇,正想著要如何措詞,結果似乎并不順利。她歎口气,跟著垂下眼來。“唉!不知道!算了!” <BR> 話就聊到這儿為止。直子又繼續往東邊走,我緊跟在她身后。 <BR> 在這之前,我和直子已有一年不曾碰面了。這一年來,直子瘦得很厲害。曾經是她的特征的那圓圓的雙頰已然凹陷,脖子也變得纖細,但盡管如此,卻不會予入骨感或不健康的印象。她的瘦看來极其自然、沉著。仿佛是悄然隱身到一個狹小的空間,身子就這么自然地瘦下去的。而且,直子也比從前我所記憶的漂亮了許多。 <BR> 就這些我一直想告訴她,但實在不知道該怎么措詞才好,結果什么也沒說。 <BR> 我們到這儿來,并沒有什么目的。我和她是在中央線的電車上偶然遇上的。她正打算一個人去看場電影,而我則正在往神田書店街的途中。兩個人都沒有要事在身,直子便邀我一塊儿下車,我們于是下了電車。下車之后才知道是四谷車站,如此而已。但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事非得兩個人一塊商量不可。直子為什么要我一塊儿下車,我是一點也不懂。打從認識開始,我們倆就沒什么話說。 <BR> 走出車站,她也不說往哪儿去,只自顧白地划著快步。沒奈何,我只得跟在她后頭。兩人之間保持著一公尺左右的距离。當然,你要想走在她身邊也并非不行,但不知怎的,我有點畏縮,所以總是沒法和她并肩齊步。在距她一公尺的后方,我邊盯著她的背、她的烏黑的長發邊走著。她的發上插著一支茶色的發夾,旁邊則是一只白白的小耳朵。直子常回過頭來和我說話,有些話我能答得出來,有些卻不知該答些什么,有些更是听不清楚。但她似乎并不在乎我究竟能不能听得見。她回過頭來說完自己想說的話之后,便又繼續往前走。唉!算了!反正這天气挺适合散步的,我想就隨她去罷! <BR> 然而,直子愈走愈不像是散步。她在飯田橋往右拐,出水渠邊,然后穿過神保町的十字路口,再爬上御茶水的坡道,到達本鄉,最后又沿著東京都電的軌道旁走到駒迅。這一段路并不算短。到了駒迅時,正是日落時分。這是個晴朗的春日黃昏。 <BR> “這是哪儿?”直子仿佛大夢初醒般問道。 <BR> “駒迅。”我說。“你不知道嗎?我們繞了一大圈呢!” <BR> “為什么走到這儿來呢?” <BR> “那得問你呀!我只是跟來的。” <BR> 我們走進車站附近一家面店,隨便叫點東西吃。口干舌燥的,我喝了些啤酒。 <BR> 從點菜到吃完面,我們一句話也沒說。我是走得精疲力盡,她則將兩手搭在桌上,仿佛又在沉思。電視上的新聞報導說,今天因為是星期假日,風景區到處人山人海。而我們,從四谷走到駒迅。 <BR> “你身体不錯嘛!”吃完面,我說道。 <BR> “你嚇了一跳?” <BR> “嗯!” <BR> “念初中時,我曾經是馬拉松選手,跑過十公里、十五公里的。而且因為我父親也喜歡爬山,小時候一到星期天就去爬。你知道的,我家后面是一片山嘛!自然而然地腳力就不錯了。” <BR> “不過倒真看不出來哩!”我說。 <BR> “是呀!大家都以為我弱不禁風呢!但是人豈可貌相呀?”說罷,她附帶地微微一笑。 <BR> “反倒是我失禮了,累得不像話!” <BR> “真抱歉!黏了你一天。” <BR> “但我很高興能和你說說話呀!我們從沒有過單單兩個人聊天的机會哩!”我說道。其實我根本不記得今天都聊了些什么。 <BR> 她開始無意識地撥弄桌上的菸灰缸。 <BR> “如果可以的話如果不會太打扰你我們能不能再碰面?當然,我知道我沒有理由作這种要求。” <BR> “理由?”我惊道。“沒有理由是什么意思?” <BR> 她倏地紅了臉。也許是我吃惊得過頭了。 <BR> “我說不上來啦!”直子急欲辯解。她把運動上衣的袖子卷到臂上,跟著又放下來。燈光將她臂上的汗毛染成一片金黃,煞是好看。“我原本沒打算說『理由』兩個字的。我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的。” <BR> 直子一手靠著桌子,盯著牆上的月歷好一會儿。像是期待從那上面找出适當的詞匯來解釋似的。但她當然沒有找到。歎口气,她閉上眼睛,又轉去撥弄發夾。 <BR> “沒關系!”我說。“我想我能了解你的意思。不過,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呢!” <BR> “就是說不上來。”直子說道。“最近我老是這樣哩!每當想要表達些什么,腦里就盡浮現出些牛頭不對馬嘴的字眼來。不是牛頭不對馬嘴,就是正好相反。然后呢,越想把它糾正過來,腦袋里就越是混亂,越是牛頭不對馬嘴。這么一來,反而忘了自己最初的意思了。仿佛自己的身体分裂成兩個,彼此追著跑!正中央有根粗大無比的柱子,就繞著它打轉、追逐。最适當的字眼總是被第二個我揣在怀里,第一個我是絕對追不上的。” <BR> 直子抬起頭,凝視著我的眼。 <BR> “你懂嗎?” <BR> “我想誰都會有那种感覺吧!”我說。“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無法正确地表達時就開始急了。” <BR> 听我這么說,直子似乎有些失望。 <BR> “跟那個不一樣!”直子說道。但并沒有再作說明。 <BR> “我們當然可以再碰面呀!”我說。“反正星期天閒著也是閒著,走走路對身体也好哇!” <BR> 之后,我們搭上山手線,直子在新宿改搭中央線。她在國分寺(譯注:東京地名)租了層小小的公寓。 <BR> “你覺得我說話的方式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了?”分手時,直子問道。 <BR> “是有點不一樣。”我說。“不過,我搞不清楚是怎么個不一樣法。老實說,從前我們雖然常在一起,卻似乎很少說話。” <BR> “是啊!”她也贊同。“下個星期六我可以打電話給你嗎?” <BR> “好哇!當然可以。我會等你!”我說道。 <BR> 我是在高中二年級那年春天認識直子的。那年她也讀二年級,讀的是一所貴族的教會學校。這學校“貴族”到什么地步?你若是太用功讀書,會被人說閒話,說是“不高尚”。我有個感情不錯的朋友叫木漉的(与其說感情不錯,還不如說是唯一的好友,一如字面所示),直子正是他的女朋友。木漉和她是從呱呱墜地便開始的青梅竹馬,兩家的距离也不到兩百公尺。 <BR> 正如一般青梅竹馬的情侶一般,他們倆的關系相當公開,但并不會成天膩在一塊儿。兩人時常互相到對方家中作客,和對方的家人共進晚餐或打麻將。我也常常充當電燈泡。直子會將她的同學帶來,四個人一起到動物園玩,或是去游泳、看電影等。不過,老實說,直子帶來的女孩子可愛是可愛,水准顯然是在我之上。我始終覺得還是公立高中的女孩子比較适合我,談起話來比較自在,雖然她們是粗俗了些。我一點也弄不懂直子帶來的女孩那可愛的腦袋里究竟都在想些什么。我想,或許她們也無法了解我這個人罷! <BR> 因此,木漉不再要我參加“四人約會”,以后就只有我、木漉、直子三個人一塊儿出去玩,或是聊天什么的。說起來是有點畸形,但結果證明這才是最愉快、最完美的安排。一旦有第四個人加入,气氛就立刻變得很僵。我們三個人約會的時候,真像极了電視上的訪談節目,我是客人,木漉是腦筋靈活的主持人,直子則是助理。木漉總是扮演中心人物的角色,這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木漉确實有种喜歡冷笑的習慣,旁人常會誤以為是傲慢,但他其實是個親切而公正的人。我們在一起時,他總是特別留意,設法對直子和我同等待遇,又是說話又是開玩笑的,不讓我們之中任何一個人覺得受到冷落。要是有任何一方始終保持緘默,他便會轉去和他說話,說些和對方有關的話題。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么做太累人了,但事實上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木漉有一种能隨時意識到气氛變化、并巧妙應付的能力。同時更有种罕見的能力,能從對方無聊至极的談話中,設法找出几個有趣的話題來。所以,和他聊天時,在不知不覺中你會以為自己很風趣,自己的人生也十分趣味。 <BR> 不過,他絕不是那种社交人物。在學校里,他只和我一個人熟。我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像他這么一個腦筋好、口才好的人,不往外頭那一片廣大的世界發揮他的能力,卻自足于我們這小小的三人世界。我也不明白他為什么選擇我作他的朋友。因為再怎么說,我都是既平凡又不起眼,只喜歡一個人看看書、听听音樂。并沒有木漉那种隨時驅走冷場、取悅他人的才干。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一拍即合,馬上成了好朋友。他的父親是個牙醫師,出了名的醫術好、收費高。 <BR> “這個星期天,要不要和我們一起約會呀?我的女朋友念女校,她會帶可愛的女孩來唷!”一認識,木漉立刻對我說。我也立刻答應。如此這般,我才認識直子。 <BR> 我、木漉、直子,我們的三人約會于是頻繁了起來。但只要木漉离開座位,我和直子便立即僵住了。兩個人都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事實上,我和直子之間并沒有共通的話題。沒奈何,我們只得默默地喝水,或是開始撥弄桌上的東西,靜靜地等木漉回來。木漉一回來,又繼續聊下去,直子不愛說話,而我又是個比較喜歡當听眾的人,兩人單獨相處時我總覺得有些不自在。并不是合不來什么的,只是無話可說。 <BR> 在木漉的喪禮過后兩個禮拜,我曾和直子碰過一次面。我們約好在咖啡店碰頭談點事情,談完之后就不知該說些什么了。我試著找了几個話題和她聊,但總是說到一半就接不下去了。而且直子在說話時總是多所設防。我老覺得她似乎對我有些不高与,只就不知道原因何在。之后,我便和她分手了,直到再次在中央線的電車中相遇為止的一年當中,我們不曾再見過面。 <BR> 我想,直子之所以對我不高与,會不會是因為最后一個和木漉見面說話的人是我而不是她?這么說也許并不很妥當,但我似乎能理解她的心情。倘若可能,我情愿當時是她而不是我,然而事已至此,再怎么想也是枉然。 <BR> 在五月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剛吃完中飯,木漉便邀我翹掉下午的課,一起去玩撞球。我對下午的課也是沒啥興趣,兩人于是走出校門,晃呀晃的下了坡路往港口方向走去,然后走進一家撞球俱樂部玩了四局。第一局我贏得相當輕松,木漉便突然認真了起來,贏了其余三局。按照事先的約定,我付了錢。奇的是,打球時他居然一句玩笑話也不說。結束之后,我們各抽了一支菸。 <BR> “你今天怎么這么嚴肅呢?”我問道。 <BR> “我今天不想輸嘛!”木漉滿足地笑道。 <BR> 就在當天晚上,木漉死在家中的車庫里,他將橡皮管接到N360的排气管上,再用橡膠膠帶封死窗口,然后便發動引擎。我不知道究竟花了多久時間他才死去。 <BR> 總之,一直等到他的雙親探過親戚的病回家,將車庫門打開放車子時,才發現他早已气絕。當時車上的收音机還開著,雨刷上夾著一紙加油站的收据。 <BR> 沒有遺書,也想不出他的動机。由于我是最后一個見到他的人,警察便把我調去問話。我對問話的警官說,我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异樣,他和平日沒什么不同。 <BR> 警官對我和木漉似乎都沒有好印象。他大概是覺得翹課去玩撞球的高中生會鬧自殺,根本不足為奇罷!結果就只在報上登了個小方塊,事情便草草結束了。那輛紅色的N360也被處理掉了。而木漉在教室里的座位上則放了好一陣子的白花。 <BR> 從木漉死后,到高中畢業為止的這十個月之間,我發現我很難在周遭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是有個女朋友,也和她上過床,但也維持不了半年。我從來都不曾對她動過情。后來,我選了一所比較容易進去的東京私立大學考,之后就渾渾噩噩地進去念了。臨行前,那女孩一直要我打消主意,但我當時只一心想离開神戶。到另一塊陌生的土地上開始我的新生活。 <BR> “我已經和你有過關系了,所以你就不理我了是不是?”她哭道。 <BR> “沒的事。”我說。我只是想离開這個地方而已,但她卻不能諒解。于是我們便分手了。在開往東京的新干線上,想起了她的种种好處,覺得自己實在過份,不禁有些后悔,但眼看著木已成舟,我只好下定決心忘了她。 <BR> 到了東京,住進宿舍,開始我的新生活時,我知道只有一件事是自己該做的。 <BR> 亦即凡事都不能想得太深,凡事和自己之間都必須保持适當的距离。我決定將過去的一切忘得一干二淨,忘了那舖著綠氈的撞球台,紅色的N360、座位上的白花,還有從火葬場那高聳的煙囪冒出來的煙、警察局的審問室里那個厚重的文鎮,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忘掉。剛開始的時候進行得還算順利,但不論如何努力想忘掉,我心中總是還殘存著一种朦朧而仿佛空气一般的凝塊。隨著時光的流逝,那凝塊漸漸地形成了一种單純、清楚的形狀。我現在可以用一句話來替代這個形狀了,也就是底下這句話。 <BR>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BR> 將它替換成文字就顯得俗气多了,但對于當時的我而言,我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文字,而是一种空气的凝塊。死,它存在于文鎮里面,存在于撞球台上面四個并排的紅、白色球里。我們一邊慢慢地將它吸進肺里,像是吸細小的灰塵一般,一邊過活。 <BR> 在那之前,我將死看成是一种和生完全迥异的東西。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但是反過來說,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生在這頭,死在那頭。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 <BR> 然而自從木漉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么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為在五月的那個夜里箍住木漉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BR> 我就這樣一面感受那空气的凝塊,一面度過我十八歲那年的春天。但同時,我也努力不讓自己變得深刻。我漸漸能意會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實。不過,左思右想,死仍舊是一种深刻的事實。我便在這几乎令人窒息的矛盾中,來回地兜著圈子。如今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日子。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為中心,不停地旋轉著。[[CATEGORY:兩性文庫]]
返回至
挪威的森林 第二章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