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查看“孤独的性 第二章 手淫文化的传播(15)”的源代码
←
孤独的性 第二章 手淫文化的传播(15)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作者:[美]托马斯·拉科尔 [[category:兩性文庫]] 另外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德国,以及在世界各地,手淫现象一直存在,并等待被发掘。对于手淫行为,需要不断地批评、谴责并提出警告,不能只依靠通过外在的约束力量——外在的约束对这种恶行丝毫不起任何作用,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廉耻心和罪恶感来自我约束。这种廉耻心和罪恶感是由不断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手淫恶习一旦染上,就会上瘾。因此,对这种行为需要不断地进行批评和谴责。手淫经常被比作吸烟,为满足无穷无尽的自我欲望,沉溺于这两种恶习的人都会越陷越深。但是,与吸烟不同的是,手淫行为中不存在交换,也不存在经济上的控制。沙尔斯曼认为,在所有恶行当中,手淫第一眼看上去是最不严重、最不普遍、也最不具危害性的行为,这也揭示了为什么1000多年来它几乎完全不受关注的原因。自《手淫》一书开始,每一种有关此书的质问都集中在这本书如何地引人误入歧途,以及因此而导致手淫泛滥猖獗。一位校长在给沙尔斯曼的信中写道,“我问了94个学生”,49个承认有手淫行为。这位校长继续写道,“没有任何理由能让我相信,其他的45个学生没有那种行为”。[59] 校长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实施了这种行为,是因为再没有任何一种恶习比手淫更具有诱惑力,而且更容易进行。它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悄然实施,而且,“进行手淫的机会永远存在”。它完全不受公众的监控,因为“若想不为人知,实在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现实世界中通常用来阻止恶行的方法对手淫丝毫不起任何作用,阻碍定律和惰性定律也并不适用。“至少”——沙尔斯曼在这里表达了与卢梭在《忏悔录》中相同的观点,《忏悔录》在德国面世要比沙尔斯曼的著作出版早两年[60]——“在异性性交中存在种种约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在其中阻碍着。……必须确定时间和地点……必须做好安排,以免被人发现而名誉扫地;总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由于手淫往往是独自私下进行,因此这种无法摆脱的恶行完全有可能禁锢人的灵魂,等手淫者意识到这种恶习的危害性时,已为时晚矣。沙尔斯曼的书里充满了忏悔者的故事,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告诉大家,他们想尽办法试图摆脱这种恶习,却总是无奈地又一次陷入其中。手淫像毒品一样,令手淫者一再上瘾,无法自拔。和海洛因以及其他具有致命诱惑力的毒品一样,只要沾染上一次,手淫就会令无数无辜的人一步一步地变成瘾君子。 18世纪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社会腐败因素——学校、交友不慎、以及心怀不轨的保姆或仆人——令年轻人走向不归之路。但沙尔斯曼却同弗洛伊德一样,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他清楚地阐明,手淫行为完全起因于人的内在欲望,只有羞耻心和罪恶感才能挽救这些迷途羔羊,并将这种轻率的自我性行为转化成需要更多责任感的社会性行为。换言之,手淫这一恶行的内在结构——无尽的欲望、不为人知的私密性——需要尽可能多的社会批判和谴责。正因为手淫是一种偷偷摸摸、暗地进行的龌龊行为,教师们应该以异常激烈的态度对它进行批判。 “我并不是由别人引导而沉溺于这种行为的,”一位年仅13岁的男孩这样写道,他完全是自己学会的。在给沙尔斯曼的信中,这个男孩继续写道,“我从未听说过手淫这个词,我甚至并不知道它和异性性交有任何区别。”他说,“许多年来,我完全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他看来,手淫行为毫无害处,就如同和同伴互相呵痒、嬉笑打闹一般简单。他说,他只是觉得这样做很舒服——每两周一次,或者更频繁些,并且觉得这种行为完全无辜,如果父母问起,他也会如实相告的。这个孩子的想法看起来如此幼稚,但却是自体性行为危害的绝佳体现。在弗洛伊德创立性个体发生的模式之前这种模式认为,手淫无处不在,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并不会造成危害和灾难,批判手淫的言辞激烈地就像一场战争,似乎永无尽头。[61]手淫,如同生物学上的单性生殖一样,似乎完全是由人的身体所激发,甚至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返回至
孤独的性 第二章 手淫文化的传播(15)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