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查看“艾滋病”的源代码
←
艾滋病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template:疾病提示}} ==疾病定义== [[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 ),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值得一提的是,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四种途径传播。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病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全,很容易感染上对一般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毫无危险的疾病。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交]]、血液及血液制剂等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简称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词 '''AIDS''' 的音译,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病毒侵入后,人体即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一般通过性接触、[[静脉]]注射及输血等途径传染。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 ==[[艾滋病]]毒== * '''[[艾滋病]]病毒概述'''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致死性的[[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灵长类免疫缺陷亚属。现已证实HIV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它们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 HIV病毒是一种杀细胞性病毒,此病毒主要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破坏。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免疫细胞,它的破坏,逐渐导致免疫功能衰竭。这样,即使一个对正常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感染,如小伤口或普通感冒,也可以致[[艾滋病]]人于死地。 ''' *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但是HIV非常脆弱,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度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度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即可灭活HIV。 尽管[[艾滋病]]毒见缝就钻,这些病毒也有弱点,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只有带病毒的血液或体液从一个人体内直接进入到另一个人体内时才能传播。它也和乙肝病毒一样,进入消化道后就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如: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接触电话、门把、便具,接触汗液或泪液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 '''[[艾滋病]]病毒对疾病的影响''' HIV([[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HIV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削弱了免疫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 '''[[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这一时期叫做潜伏期,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数可达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6年。 '''1、 ==机会感染== ''' 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1.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卡氏肺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弓形体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隐孢子虫病: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3)EB病毒: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3.真菌类'''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可从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养出来。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可使白色念珠菌变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可分为皮肤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后者多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多见于严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恋者持续有鹅口疮无其他原因解释时,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将发展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难及疼痛或胸骨后疼痛,食道镜检查可见食道粘膜有不规则溃疡和白色伪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内脏念珠菌病等。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和求助于真菌检查。 (2)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经呼吸道,偶可经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错乱及脑膜刺激症状。肺部隐球菌,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伴咳嗽、粘痰、低热、胸痛、乏力、X线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对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确诊。 '''4.细菌类''' (1)结核杆菌:结核病常发生于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无[[艾滋病]]的病人,这可能因为结核杆菌的毒力强于其它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等,所以结核病更易发生于免疫缺陷早期。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有肺结核,其症状和体征常很难鉴别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的肺部疾病。[[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扩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并发结核最突出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艾滋病]]伴结核病人或发现结核而诊断[[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结核。[[艾滋病]]伴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为淋巴结炎和粟粒性病变,还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2)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肾、血液、骨髓、胃肠道、淋巴结等,其表现为发热、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确诊靠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 (3)其他常见的致病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机会感染。 ''' ==传染途径== ''' '''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 '''(1)[[性交]]传播''' HIV可通过[[性交]]特别是性乱交传播。男性同性恋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口交都会传播HIV。[[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2)血液传播''' 输血传播:如果血液里有HIV,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 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成份制成的生物制品。有些血液制品中有可能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 '''(3)共用针具的传播:''' 使用不洁针具可以把[[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例如:[[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 '''(4)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经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的叮咬而感染,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 ''' ==易感人群== ''' 人们经过研究分析,已清楚地发现了哪些人易患[[艾滋病]],并把易患[[艾滋病]]的这个人群统称为[[艾滋病]]易感高危人群,又称之为易感人群。[[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 '''(1).男性同性恋者''' 男性同性者,包括双重性生活者(指既有同性恋又有异性恋者)占全部[[艾滋病]]病人的70%~76%,在美国为75%。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2).吸毒者''' 经[[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约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吸毒过程中反复使用了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而其中被[[艾滋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具无疑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和传播,使吸毒者成为第二个最大的[[艾滋病]]危险人群。滥用成瘾性药物和毒品是[[艾滋病]]多发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欧美使用毒品的风气盛行并逐渐蔓延到亚洲(特别是泰国),据美国国家毒品滥用问题研究所最近作出的调查报告指出,在全美国2.4亿人口中,约有1亿人非法使用过毒品,有3000万到4000万人经常使用一种或多种毒品,另有200万人经常使用迷幻药,而迷幻药可直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在亚洲的泰国,估计有10万[[静脉]]吸毒者,其中75%在曼谷。有不少吸毒者同时又是同性恋者或其他性淫乱者,[[艾滋病]]在这些危险因素重叠者中发病更多。美国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抗体阳性者约40万人之多,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另外据报导,与男性吸毒者有性接触史的妇女,[[艾滋病]]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0多倍,表明因吸毒而引起的[[艾滋病]]发病率之高。但在不同地区,因社会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因吸毒而染上[[艾滋病]]毒的比例也大不一样。美国大部分[[艾滋病]]人来自男性同性恋者和双性恋人,而在欧洲来自吸毒的[[艾滋病]]患者较多,比如因注射吸毒成瘾者而受感染的在意大利特别高,在罗马、马兰等大城市中,估计约为20%~70%。据1986年的资料,在意大利有51%的[[艾滋病]]是来自注射吸毒者;在西班牙48%的[[艾滋病]]患者来自吸毒者,瑞典为32%~42%,而在美国则为17%。由于吸毒者使用未消毒的针头,还可染上其他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等,并对免疫功能造成直接损害作用,从而使吸毒者更易成为[[艾滋病]]的攻击者。 '''(3).血友病患者''' 第三大易感人群为血友病患者,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因血友病而感染病毒的占1%左右,美国略高,这一比例为1%~3.6%,西班牙为0.2%。血友病病人之所以易感染上[[艾滋病]],因为血友病是一种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而得的疾病,如果不输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则病人可以在受轻微外伤后就流血不止。据报导,凝血因子Ⅷ主要存在于治疗血友病的血液制品冻干浓缩制剂中。而这种冻干浓缩制剂是近年的产品,暴露于传染性病原体的危险性较大,每一批号浓缩剂来自2000至5000个不同供血者的血浆,目前在美国约有6%~8%的供血者带有[[艾滋病]]毒,故有许多例子证明用美国生产的凝血因子Ⅷ引起血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据统计,接受这种因子Ⅷ治疗的A型血的血友病人,血清[[艾滋病]]抗体阳性率高达60%~90%。在我国大陆曾有数例因使用因子Ⅷ而染上[[艾滋病]]的报导;在香港的一次调查中,有71.2%的感染者为血友病患者。另外,根据对血友病的检测分析,普通血友病患者本身机体中淋巴细胞成份已有轻度失调,这种免疫功能本身就有轻度异常的患者,就更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4).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除了抗血友病制剂外,其他血液与血液制品(浓缩血细胞、血小板、冷冻新鲜血浆)的输注也与[[艾滋病]]的传播有关。首次报告的与输血相关的[[艾滋病]]患者是一名婴儿,该婴儿接受了1名[[艾滋病]]病人提供的血液后发病。最近,有人总结了美国18例与输血有关的[[艾滋病]]病例的资料,这18例患者从接受输血到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为10~43个月(平均24.5个月)出现卡波济氏肉瘤的时间是在受血后16个月。这18例[[艾滋病]]病例分别接受了浓缩血细胞(16例)、冷冻血浆(12例)、全血(9例)和血小板(8例)。在调查中至少发现8名供血者属于[[艾滋病]]危险人群。所以受血者受染与否与供血者是否[[艾滋病]]人或是否属[[艾滋病]]危险人群有关。另据广州卫生检所在1986年9月至1989年期间对我国进口的10批丙种球蛋白进行[[艾滋病]]毒检测,其中有8份(80%)[[艾滋病]]抗体阳性,这表明使用进口丙种球蛋白者也可成为[[艾滋病]]毒感染对象。 '''(5).与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 与上述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是[[艾滋病]]的又一易感人群。同性恋的易感性在前面已提过,这里主要讲一下与高危人群有异性性关系者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艾滋病]]可以在异性性生活中相互传播。有人报告过两例非[[静脉]]吸毒成瘾者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她们也没有输血史,但是她们都有固定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的性伙伴,尽管这种性关系是在男患者诊断之前就已存在,但是轻症或无症状的[[艾滋病]]同样有传染性。与同性恋者、血友病患者、受血者、[[静脉]]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发生性关系都可能染上[[艾滋病]],因而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易感人群。另据我国10个省市性病及[[艾滋病]]感染联合调查组最近报导,对性病高危人群中的2687人进行了分析统计,男性1027名,占38.2%,女性1660名,占61.8%、15~29岁年龄组的2119名,占78.9%,平均年龄24.3%岁。在2687名被调查者中,发现性病患者885例,以[[淋病]]为主(占74.3%),女性患病率(34.0%),是男性(16.0%)的2.1倍,2687人中,[[艾滋病]]抗体虽然全部阴性,但是为[[艾滋病]]发病危险人群。如有[[艾滋病]]流行,这批人将为主要发病对象。 '''(6).[[艾滋病]]的其他高发人群''' [[艾滋病]]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易感人群主要为上面所提的五类人群。从年龄上,[[艾滋病]]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事实说明90%以上发生于50岁以下的人群,而其中又主要发生在两个年龄组,即20~40岁的成人组和婴幼儿组。据从美国对21726例[[艾滋病]]的分析中可看出,发病率以中青年为主,20~49岁占89%,其中30~39岁占47%。在扎伊尔病人中,平均患病年龄为33.6岁,其中3/4的病人在20~39岁之间。这说明青少年在[[艾滋病]]发病者中居于重要位置。而且青少年[[艾滋病]]患者在以前大多为男性,但是统计数字表明女性患者正在增加,男女性别比例已由1985年的4:1下降到1988年的3:1,在1987年~1988年间女性患者增加了80%,那么,青少年患[[艾滋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低年龄组(20岁以下)主要因使用血制品和接受输血而感染。据报导在15~16岁因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患者的比例为72%,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比例则下降,到17~19岁降为20%;但是因性行为而染上[[艾滋病]]的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13~14岁的9%上升到15~16岁的24%和17~18岁的69%,而20~24岁的男性患者中,90%以上是由于性接触而染上[[艾滋病]]的,其中36%的患者是因同性恋行为而感染,有7%还有[[静脉]]注射毒品史。在女性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异性恋接触(约占44%);其次为[[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占28%),但是在所有女性青年成人的[[艾滋病]]患者中,有28%的人其配偶为男性[[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由于性别、民族或种族的不同,青少年[[艾滋病]]的发病率及发病原因也不同。在美国13~19岁年龄组中[[艾滋病]]发病率男性(18/百万)为女性(4/百万)的4.5倍,黑人患者(27/百万)和拉丁美洲人患者(25/百万)分别为白种人(7/百万)的3.8倍和3。6倍。在白人青少年中,大部分(50%)经血制品感染。24%经同性恋接触感染;在黑人中,44%的[[艾滋病]]患者经同性恋接触感染,19%因异性关系感染;在拉丁美洲青少年患者中有35%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29%经同性恋性接触感染。与白人相比,黑人和拉丁美洲青少年中异性恋性接触和[[静脉]]注射毒品者比例较大,这是因为他们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多。由于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也可通过胎盘、产道、乳汁传播给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婴幼儿,因而由患有[[艾滋病]]的妇女所生的小孩,也是[[艾滋病]]的易感者。 ==起源发展== 关于[[艾滋病]]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人工研究出来的一种病毒;也有人说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还有人说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性乱而使之降临的人类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大部分是没有实质根据的。了解人类对于[[艾滋病]]发展的历史,其实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有助于人类预防并攻克爱滋病。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值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爱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2006年1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共同发布2006年[[艾滋病]]全球流行的最新情况。该报告显示,全球[[艾滋病]]流行仍呈增长态势:目前共有395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比2004年增加了260万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感染人数达到230万。2006年全球共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1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38万;同年还新增了430万感染者,其中65%(约280万人)出现在南撒哈拉非洲。呼吁各国政府对防止[[艾滋病]]蔓延予以充分重视,以防止这一状况进一步恶化。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四期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2、潜伏期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艾滋病]]前期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A.淋巴结肿大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B.全身症状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病人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有的可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病人可出现脾肿大。 C、各种感染此期除了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的反应,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疱性脓庖疮,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负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 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黏液。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4、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 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确诊[[艾滋病]]不能光靠临床表现,最重要的根据是检查者的血液检测是否为阳性结果,所以怀疑自身感染HIV后应当及时到当地的卫生检疫部门做检查,千万不要自己乱下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的具体表现== * '''1、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 '''3、消化道症状 '''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 '''4、神经系统症状 '''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 '''5、皮肤和粘膜损害 '''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 '''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临床症状表现的5个特点== 1.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 2.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3.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 4.并发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此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 ''' ==疾病防治== '''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具体原理和过程''' HIV是一种RNA病毒,HIV进入后特异性的结合CD4+细胞中的糖蛋白120,并进入细胞后,RNA->DNA,DNA进入细胞核内,结合到细胞的DNA中。潜伏......表达MRNA->合成蛋白->制造病毒 由此治疗的办法有如下二种 A:逆转录酶抑制剂 B:蛋白酶抑制剂 A: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它又可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NRTIs: 通用名中文名 Zidovudine(ZDV或AZT)齐多夫定 Didanosine(ddI)去羟肌苷 Zalcitabine(ddC)扎西他滨 Stavudine(d4T)司他夫定 Lamivudine(3TC)拉米夫定 Abacavir(ABC)阿巴卡韦 Combivir(AZT+3TC)双汰芝(商品名) Trizivir(AZT+3TC+ABC)三协维(商品名) NNRTIs: Nevirapine(NVP)奈韦拉平 Delavirdine(DLV)地拉韦啶 Efavirenz(EFV)依非韦伦 B:蛋白酶抑制剂(PIs) Saquinavir(SGC)沙奎那韦(软胶囊) (HGC)沙奎那韦(硬胶囊) Indinavie(IDV)茚地那韦 Ritonavir(RTV)利托那韦 Nelfinavir(NFV)奈非那韦 Amprenavir(APV)安普那韦 Lopinavir/Ritonavir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美国的AIDS研究团队发现,在早期使用特定抗病毒药物的病人之中,潜伏的HIV每4.6个月会递减为原来的一半。他们因此认为,在病毒感染初期即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经过7.7年持续的治疗可能得以根除HIV。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AIDS的病原,之所以难以根治,除了其常发生突变导致抗病毒药物失效之外,它亦能够潜伏在人体抵抗外来病菌的免疫细胞内,一般药物不容易针对处于这种情况的病毒。 ''' ==中医疗法== ''' 中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医学,对病毒性和免疫性疾病都有较好疗效,而且有辨证论治的理论武器,可以治疗各种从未见过的疑难杂症,[[艾滋病]]也不例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治疗效果而言,目前中医治疗是世界上最好的治疗方式之一。中医治疗的特点所在,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 '''一、治疗的重点''' 现代西方医学在[[艾滋病]]治疗上的普遍态度是重视病因而轻视病人,他们认为病毒是引起疾病的根源,一旦清除了病毒,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态度从以前的单药疗法到后来的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但他们最大的错误是只看到了病人身体内那小小的病毒,却看不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千差万别的病人,在治疗时只注意病毒情况,却完全没有考虑到病人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整体功能状态的差异,看不到病人的整体功能状态对病毒的作用。 而中医则认为病毒虽然是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到病人的差别。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兼顾病毒和病人,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我国的中医专家在对非洲的医务支援证明,[[艾滋病]]的病人确实有不同的变化,应该区别对待,而利用中医辨证来为病人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确实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局部与整体''' 西医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也就是把事物由大的还原成小的,由复杂的还原成简单的,由整体器官还原为细胞。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观察得非常细致,但很容易忽视整体,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与固定化。而中医则完全不一样,讲求的是从整体到个体,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因此中医在治疗的时候由于病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用的药味组成,配伍,剂量都会有所不同,疗效自然会高一些。现居肯尼亚的一位中医专家在第十一届国际艾滋大会上曾宣布过他的的治疗方案,纯中药增强免疫治疗,有四人血清抗体转阴,这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在1996年第11届[[艾滋病]]国际会议上提出了鸡尾酒疗法,即由多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组成的联合疗法,这种疗法可使病毒量下降至测不出的地步,轰动了世界,人们均称:抗[[艾滋病]]斗争看到了曙光。 现在鸡尾酒疗法已改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在世界上广泛观察应用。这种疗法由单一疗法发展成联合疗法,虽然仍是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显然受了中医复方的影响,是现代西医治疗史上的一个创举。但要指出的是,这种疗法虽然已经明显的具有中医的特色,但还不能说完全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而且由于它不能完全的杀灭[[艾滋病]]毒,价格昂贵,而且副作用令人十分头痛,并不是一种很完美的疗法。 现在的一些中医大夫在使用HAART疗法的同时,配以一定的中药、针灸治疗,效果较好,而且价格低,病毒反跳慢。这证明了中医在治疗[[艾滋病]]上的理论基础是可靠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艾滋病]]上是行的通的。 ==检测监测== [[艾滋病]]检测,是指采用实验室方法对人体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器官、血液衍生物等进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监测、检验检疫、自愿咨询检测、临床诊断、血液及血液制品筛查工作中的[[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 ==[[艾滋病]]日==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 *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JointheWorldwideEffort)”''' 主题目的是要求世界各国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活动,使人人都了解[[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公众人人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以争取最后终止[[艾滋病]]流行。 * '''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Lives,OurWorld----Let’sTakeCareofEachOther) ''' * '''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WomenandAIDS)''' 这个主题要求从国家这个高度,引起全世界对妇女这些特殊问题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妇女参与全球与[[艾滋病]]作斗活动的必要性。 *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theChallenge) ''' 这个主题的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都要行动起来承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责任。 * '''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CommunityCommitment)''' 这个主题要求以社区为中心做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人人都要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而不应将此看作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任务。 * '''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TimetoAct) ''' 1989年以后,全世界[[艾滋病]]蔓延在加速。人类再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了。特别是那些[[艾滋病]]疫情还不是很严重的国家更要分秒必争,立即行动起来投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 * '''1994年“"家庭与[[艾滋病]]”(AIDSandtheFamily)'''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艾滋病]]的流行。 * '''1995年“共享权益,同担责任”(SharedRight,SharedResponsibilites)''' 在防治[[艾滋病]]的斗争中,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要使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能分享防治[[艾滋病]]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权获取防治[[艾滋病]]的知识,有权得到物质帮助;同时,也有责任承担相关的义务,把本国的、本机构的物资和信息资源提供给其它国家和机构分享。 * '''1996年“一个世界,一个希望”(OneWorld,OneHope)''' 这一主题的意思是共同努力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向所有其生命受到[[艾滋病]]流行侵害的人提供关怀和支持的社会。为了更深入、更持久地在全球开展与[[艾滋病]]的斗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改为世界[[艾滋病]]运动。此举的目的在于,在推广和规划两个方面取得更实际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成本的效益,并扩大在全世界动员工作的范围和影响。 * '''1997年“[[艾滋病]]与儿童”(ChildrenLivinginaWorldwithAIDS) ''' 此主题的中心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正生活在一个有[[艾滋病]]存在的世界中,他们正在对付的不仅是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正在暴露于[[艾滋病]]流行的问题,他们还要对付由这次流行所导致的问题和直到现在还是成人所面临的问题。 * '''1998年“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forChange:WorldAIDSCampaignwithYoungPeople) ''' 这次运动的目的是动员青少年努力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并加强对那些受到[[艾滋病]]传染和影响的青少年的支持,促进和保护他们的人权。 * '''1999年“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 其含义是: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活动中,应倾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共同讨论涉及他们的各种问题,包括性与[[艾滋病]]。提倡相互学习,开展成人与儿童/青少年、青少年间、成人之间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消除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并懂得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和珍爱生命,动员青少年参与到支持[[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活动中去。 * '''2000年“男士责无旁贷”(MenMakeaDifference)''' 旨在动员男性在[[艾滋病]]防治运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目的是提高男性的警醒意识和突出他们在控制[[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鼓励男性与[[艾滋病]]作斗争将成为最可靠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方法之一. * '''2001年你我同参与(Ican,andYou?)''' ''' *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Live) *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Live) ''' * '''2004年关注妇女,抗击艾滋(Women,Girls,HIVandAIDS) *2005--2007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StopAIDS,KeepthePromise) ''' ==防治条例== * '''中国国家卫生部:《[[艾滋病]]防治条例》(选发总则)''' 据全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2005年全年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9.40%,[[艾滋病]]跃居第三。2006年3月1日,温家宝签署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由卫生部发布并实施。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什么叫做"窗口期"?有多长?''' 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一般6周到6个月,平均为3个月。 '''红丝带的由来及涵义''' 红丝带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一些艺术家们就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 红丝带的含义: 她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 她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 她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艾滋病]]毒存在于感染者哪些体液中?''' 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尤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注明:人体润滑液和[[艾滋病]],没有直接关系''' 可以准确地说,妇科病,[[艾滋病]]等和人体润滑剂没有关系,使用人体润滑剂不会构成[[艾滋病]]的传染,但前提是,必须有固定的性伴侣。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和血液传播,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性伴侣没有[[艾滋病]],不会因为使用润滑剂传染的,至于妇科病,只需在使用后及时将局部清理干净即可,以免破坏了局部的正常菌群,导致妇科炎症。 请大家注意,不使用避孕套进行性行为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正确的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的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另外适当的使用水溶性人体润滑剂,可以减少避孕套破裂的可能性,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美国科学家已经在研制防治[[艾滋病]]传播的人体润滑剂,相信研制成功必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艾滋病]]毒男女有何区别''' 美国疾病控制与防治中心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男性和女性[[性交]]次数和性伙伴范围近似的情况下,一般只有一种病毒感染男性,而会有数种病毒感染女性。有趣的是,女性[[艾滋病]]患者携有的[[艾滋病]]病毒种类虽然多,但血液中病毒的总数量却比男性少近60%。而且不论男女,[[艾滋病]]死亡率总是差不多。 这种奇怪的情况起初令研究人员大惑不解,后来发现答案是男女生理构造不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约50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称为“HLACLASSI”的遗传基因,它们可以确定哪些细胞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并用信号分子给这些细胞作上标记,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会杀死被标记的细胞,从而阻止病毒的蔓延。作为反击,[[艾滋病]]毒把T细胞作为主要打击对象。 而女性先天带有比较多的T细胞,这使女性对[[艾滋病]]病毒特别敏感。别以为这全是好事,由于大量的T细胞对[[艾滋病]]毒进行了强大的抗击,迫使[[艾滋病]]毒加快变异速度,以躲过T细胞的追击。结果,女性体内的一种[[艾滋病]]病毒不久就变异为数种,这种情况在感染后的第一年特别明显。因此女患者携有的病毒总数量不多,可是危害丝毫不减。这项研究成果把药品公司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这若是事实,女性体内新变异出的[[艾滋病]]病毒会让名噪一时的“鸡尾酒”疗法和其它特效药黯然失色。 专家解读今年[[艾滋病]]新名词 全国性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国成教授告诉记者,今年出现一些有关[[艾滋病]]的新词,它们对阻遏[[艾滋病]]的流行非常重要,有必要做一些解释: 超级感染[[艾滋病]]的“超级感染”,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再度感染上另外一种类型的[[艾滋病]]病毒。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超级感染者”在首次感染[[艾滋病]]病毒后1年内发生第二次感染,也有一些人是在2年到5年后发生第二次感染。两种病毒可以在人体内“杂交”,产生与这两种病毒都不同的新类型病毒。发生二次感染后,这些人的发病进程大大加快。根据这一发现,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发生性行为,双方都存在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对于目前全世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23种[[艾滋病]]疫苗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这一发现将使得[[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工作变得更艰巨。 帮凶在[[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的过程中,人体的另一种免疫细胞B细胞扮演了[[艾滋病]]病毒“帮凶”的角色。 四免一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患者,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二是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毒抗体初筛检测。三是对已感染[[艾滋病]]毒的[[妊娠]]妇女,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毒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四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艾滋病]]遗孤进行心理康复治疗,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关怀国家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双防双治强调越是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开展性病预防干预,对控制[[艾滋病]]疫情传播越有效果。规范自己的健康行为、推广使用安全的性行为、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这些都是对性病[[艾滋病]]“双防双治”的重要措施。[[Category:性愛私語]][[Category:疾病]][[Category:性病]]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疾病提示
(
查看源代码
)(受保护)
返回至
艾滋病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